3 双脚落地开创江城第一家跆拳道馆
王云开设国标舞学习班时,武汉这类运动气氛已经很浓。开国标学习班在他心中也只不过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一次外出消夜时,王云偶然遇到正在武汉体育学院学习跆拳道的一位朋友。
跆拳道是个什么运动?韩国的全民健身项目,已被列入奥运会的比赛项目,王云灵光一闪,“连我这样一个体育厌学者都想跃跃欲试的运动,肯定会有前景。”
说干就干,王云第二次找到父亲“死缠滥打”地又借来1000元钱。用这笔钱粉墙、修地、装镜子,并向新华路体育场提出免租金利润均分的合作办法,1999年2月1日,武汉第一家跆拳道馆,在王云的亲手打造下开始招生。
万事俱备,只欠学生。参考北京、广州的市场价格后,跆拳道馆将学费定在每月400元(相当于当时武汉市人均月收入)。印刷出3000份跆拳道馆招生宣传单页后,王云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街走巷跑遍整个汉口,进行了一次为期四天的直投式宣传。可一个月过后,只招来了六个人,其中两位是报社记者。“来的人很少,但都是追求时尚运动的年轻人。可见我这个项目还是有市场的。”
经过与六名首批学员的商讨,王云把学费下调到一个月60元。同时,记者以《小女子学打架》为题,在新闻版面上发了一篇学习新兴时尚运动的报道。
报道刊登的第二天,年轻人蜂拥而至,第一班40名学员一次性满员。随后,道馆顺势招收二班、三班学员。短短三个月后,300平米的道馆内再也站不下多的学员,道馆盈利一万多元。“这个钱好赚啊!继续开吧!”面对学员多到站不下的情况,一年不到,王云在武汉开设了八家连锁跆拳道馆。
4 快速扩张鼎盛时期被绊倒
正是这一年,江城的跆拳道馆也同王云的道馆一样,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为让自己的道馆在市场上更具影响力,王云策划了与某商场合办武汉市第一届跆拳道比赛。“体育运动肯定需要比赛”,一场比赛搞下来,王云砸进去二万元,耗掉了他的全部积蓄。他虽开有8家道馆,但短期并未盈利。
2000年春节前夕,没钱发工资的老板王云,每天只干一件事:去要钱。商场赞助费到手后,交完场租、给足教练员工资,握着最后剩下的400元钱,王云过了个“穷”年。但他没想到,他会变得更穷。
因为想法不合,开年后,跆拳道馆的教练员集体跳槽离开了王云。“当初我是资金入股,他们是技术入股,最后,他们要走时我还必须给出退股费一万多元。”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教练团队集体出走后,王云赶紧另谋渠道找来两名新教练。与此同时,他开始重新思考人员管理工作,原先风风火火的八个道馆全线收缩。该做什么,该管什么,道馆掌门人王云静下心来,开始梳理几年来累积的管理经验。
5 扎好管理马步冲拳才有力量
每个员工的发展目标是什么;每个人的福利待遇如何解决;一个人不能什么事情一肩挑,如何进行团队管理……痛定思痛的王云,为自己的道馆拟定了一套完善的规章制度。在这套制度中,他力图让每一位成员感受到百川道馆海纳百川的团队精神。
这两年,百川道馆发展得很好,一年四季开班学员都会爆满。但王云没有急于开设新馆。除做好现有道馆的日常管理工作外,他把更多的心思放到百川品牌的推广上。“将来百川道馆要打造自己的百川品牌。顾客选择百川,是选择一个团队、一个品牌,而不是看中其中某一个百川人。”
品牌要培养、服务要提升、管理要完善,分工当然也必须合理有序。经过三四年的磨合,今年,王云准备将公司的核心管理工作全部托付给老搭档赵志臻。“经过四年的团队共建,每一位核心管理人员都已经深信,只有依靠团队力量,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除去日常性的管理工作后,王云打算抽身出来专门做品牌推广工作。在他的工作安排表中,用电脑组建管理网络;带队去其他城市观摩交流跆拳道馆的发展经验;提高百川品牌价值……都被列入他的年度计划。
采访结束时,王云告诉记者,前几日,原省体操队的黄力平(现国家体操队总裁判、世界体联委员)带着韩国妻子回武汉时特意来探望他。两人把酒言欢,谈起不同的选择给各自带来不同人生经历,达成共识:“体操的辛苦都已经承受过来,可谓曾经沧海,虽说选择了不同的职业生涯,但成功却只是时间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