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一变 螃蟹爬满千亩池塘
一样产品只要卖得不错,很快就有人跟风,罗红胜种植湘莲赚了钱,周边的农民也跟着大面积种植湘莲,两年下来,莲子米的市场收购价也跌了一半。
罗红胜说,这是预料中的事,一般特色农产品都会经历从高峰到底谷的过程,周期为三年,他也随时准备着调整方向。
每天早上给家人安排好一天的农活后,罗红胜就会到村子里其他养殖户家转转,找他们聊天。“我后来养殖螃蟹,就是从其他养殖户那聊来的商机。”1998年,武汉人刚刚兴起吃螃蟹,那时,螃蟹的市场平均价高达180元一斤。
于是,罗红胜带着他的伙伴一同前往汉川的螃蟹养殖基地考察,螃蟹的价格虽高,但产量并不高,每亩仅产20斤,养殖方便。随后,他又到大东门水产市场了解到,螃蟹最高可卖到250元一斤,价格大跌时也可卖到100元一斤,他在心底算了笔账,只要每斤螃蟹的平均价格能达到150元,就有赚头。
过完年,在同伴的陪同下,罗红胜乘飞机到上海进螃蟹苗,当时一斤螃蟹苗就卖280块,他买了200斤,进行小面积试养。9月份,螃蟹上市,产量不足1000斤,当年的市场批发价为180元一斤,罗红胜的螃蟹卖了18万元。
2000年,莲子米的价格一跌再跌,罗红胜转战螃蟹,将1000亩的湘莲塘毁掉,变成螃蟹池。
多元发展 菜藕端上港人餐桌
在罗红胜看来,投资水产养殖,最大的风险不是市场,而是天灾,一场大水,可能将所有的投入都冲走,最后落得颗粒无收。从种植湘莲起,罗红胜每年都会投入近10万元的资金用于加固堤坝建设。
一条腿走路,让罗红胜觉得步伐太慢,2002年,他开始尝试特色农产品多元化经营的路子,一边发展精养鱼池,一边养好螃蟹。同时,他还在琢磨着搞点新“东西”。
一日,收音机里介绍华农最新的农产品项目——菜藕种植,这种菜藕在泥底一尺左右生长,比传统的莲藕更易采挖,每天每人的采摘量可达到1000斤,约是传统莲藕采挖量的6倍。而且产量高,每亩达到5000斤。“就算每亩的产量仅3500斤,按市场最低价5角钱一斤计算,也有赚头。”
经打听得知,已有安徽人在东西湖农场率先引进菜藕种植,效果不错。于是,罗红胜心里盘算着,自己有地,如果找安徽人合作,自己也不用为种植技术操心。于是,他找到东西湖的安徽人,谈起合作条件,他出地,对方出技术,每人投入50万元,赚了钱大家平分,风险共同承担。两人一拍即合。
两年来,罗红胜的菜藕已远销香港。今年,又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道新坎,“听农业局的领导介绍,小龙虾养殖有赚头,明年打算试试。”罗红胜又盘算着新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