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锅炉爬出了第一桶金
创业可不像搞研究那样简单。当时,人们对环保的意识很淡薄,噪音制造者对污染多听之任之,拓展业务异常艰难。姚子明只能通过熟人牵线推销业务。
很长一段时间,姚子明有空就揣上一包烟到熟人单位晃荡,见到熟人就递烟、拉家常,找一切机会打听消息。这工夫没白费,还真被他打听到,武昌一家企业的锅炉设备噪音污染严重,周围居民怨声载道,有人甚至用砖砸坏了厂里的烟囱,环保局要求企业限期整改。可惜熟人已经事先给这家企业介绍了某科研机构来帮他们治理噪音。
姚子明打听到,那家科研机构报价5.7万元。他偷偷到现场观察,认为自己用更低的成本就能拿下。和企业商谈后,企业提出要求:让你治理噪音可以,但是效果要比别人好,价钱要比别人低,不然照样给别人做。
在锅炉里爬进爬出,姚子明迟迟不拿出治理方案,因为还没有找到产生噪音的关键原因,仅靠传统的理论设计方案效果不会好。
姚子明自嘲,爬了几天煤窝,全身脏得像只“泥狗子”,这个产生噪音的罪魁让他找到了,原来就是一根隐蔽的连接杆,将机械的震动传给了锅炉,发出巨大的噪音。针对关键进行治理,他花的成本低了许多,降噪效果比那家科研机构的方案还低10多分贝。这笔业务一次赚了7000多元,在20年前可是不小的数目。
现金买断“辞退”家族员工
随后的近10年时间,工厂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由于姚子明喜欢琢磨的习惯,很多技术难题被他攻克,工厂也因此能接到很多“尖端”的业务。比如哪里的锅炉噪音扰民,治理多次效果不明显,他一出马,一定立竿见影。此期间他还拿到两项全国技术专利,并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创新奖项。
很多家族成员不断充实到企业中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人员不断增加,业务量越来越多,工程越接越大。表面看来,家大业大,不过危机已然到来。
在企业发展初期,家族成员一个顶俩,发挥了巨大作用,然而企业境况越来越好的时候,当初同吃苦共患难的亲人,却在企业的经营思路和管理制度上出现分歧,矛盾不断凸显。
家族人员不服从管理,姚子明发话不再那么管用了。他派助手去询问工作进度,负责项目的主管却找不到人影。好不容易找到了,对方懒散地回答:“保证把任务完成就行了,我的行踪你管那么多干嘛!”姚子明生气,但也没什么好办法,因为那主管是一个关系很近的亲戚。总不能拉下脸训人家吧,毕竟每天都要见面的。
待遇问题发生矛盾,企业管理的混乱使承接项目不能按时完工,工程质量下降,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声誉,还大量浪费了资源,成本提高效益下降。混乱的氛围也留不住人才,助手连换了几个,都是因为和家里人“谈不拢”。眼看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企业发展了,姚子明再也坐不住,他要改革。
但是,改革就意味着很多亲戚要离开企业,这让姚子明痛心不已。但企业要发展,必须脱离家族企业的老旧模式,走出这一步是必须的。
他把现金全部拿出来,任由参与合伙的亲戚们分配,但条件是今后他们与公司无关,他自己只留下公司架构和部分设备,从头开始。
1997年,他将企业改为现在的宏森环保公司,在物资局做财务会计的妻子为分担经营负担,辞掉工作来帮他,开始共同创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