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深刻分析当前国内外的大形势、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一五”期间农村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不仅仅是涉农部门的事,党和政府相关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必须有“机制转换”的新理念,以适应农村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浪潮。
但是,由于目前正处于新旧体制转轨时期,部分乡村管理职能缺位的现实会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而且,新农村建设所需资金想完全靠国家财政支持是不现实的。免收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使得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日趋薄弱,同时,也弱化了农村集体行政管理职能。加之农民的社会责任和公众利益意识相对淡薄,农村集体很难筹集到基础建设资金。因此,如何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尤其是吸引民营企业的资金就显得十分重要。被称为“草根经济”的民营经济其“无人管、无人理,却能到处生根发芽”的生命力正是新农村建设中所需要的。怎样发挥民营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利用民营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我们当前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民营经济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一)最大限度地保障建设资金的利用效率。马克思说,资本运动的目的在于增值,它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产业资本循环公式中,他对资本的增值作了最精彩的描述:“G→W……P…W→G’”。这一公式准确无误地说明了企业财务目标就在于追求最后形成的G’要大于投人的G;就是说,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效从财务角度看,全部反映在这一个G’上了,而且它应越大越好。民营企业作为一种经济体,它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要确保利润最大化,就要降低成本,防止资金浪费漏洞的产生,同时加快资金循环速度,最大限度地利用资金。新农村建设中如何用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既是客观要求,也是农村现实使然。民营经济参与新农村建设,民营企业出于利润最大化的考虑,会最大限度地追求效率,从而提高新农村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二)确保建设项目的质量。新农村建设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基础设施建设,但现实情况是: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基础设施,却出现了“头年建、来年修、三年不到全报废”的尴尬局面。随着农村集体经济实力的衰弱和乡村行政管理功能的弱化,农村集体拿不出钱来投入到村级建设项目中的日常维护管理工作,也没有多少农民个人有能力来承担维护公共设施的义务,结果导致资金的大量流失与浪费。民营企业相对而言有较完善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可以胜任农村建设项目的管理维护任务。因此,如果能吸引民营经济参与新农村建设,或者以入股、承包、买断等方式将部分农村建设项目转让给民营企业来建设及经营,并由他们对所建项目承担管理和维护,政府加以统一监督,就能节约大量资金,集中精力来进行其他方面的建设。
二、政府在民营经济参与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一)注重角色转换,服务于企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在经济活动中应该定位在裁判员、服务员和监督员的角色。政府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学会用市场经济规律来分析和解决问题。过去,政府各项工作抓得过多、过细、过死,随着小政府、大社会、宽舞台的形成,政府应该正确对待自己的历史使命,尽快完成角色转换,重新思想定位、功能定位和发展定位,从演员切换到导演的角色,服务于市场经济发展。
(二)完善政策环境,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以中央的决策和部署为方针,统筹安排、科学规划,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事情抓起,吸引民营企业最大限度地投入到新农村的建设中,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政府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保证政策制定到位,具有可操作性。民营企业最怕的是政策朝令夕改,使自己的辛苦白费,资金流失。政府要解决民营经济的后顾之忧,就要从制度上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从政策上保障民营经济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同时,结合实际以及企业形式、项目性质、周边环境等因素,区别对待,给予必要的扶持。
三、民营经济应转变观念,投身新农村的建设
长久以来,城市一直被认为是各种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成长发展的天堂。企业界普遍认为,城市消费群体才是消费的主流人群。但是,当城市中拥挤了太多的竞争对手,企业为何不把视线转向农村呢?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壮大县域经济,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障。比如,联想、三株等在农村市场的成功运作,就说明农村市场有巨大的价值空间。新希望集团已经与四川省洪雅县政府联手启动了“新希望、新农村12345工程”,进军畜牧业。民营企业适时转变观念,积极投身到新农村建设中,必然会寻找到新的经济增长点。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