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3万亿库存带来的商机
库存商品及闲置物资越来越多,传统意义的旧货概念正在被打破,很多崭新的商品正在成为旧货市场的主角。
3元一件的针织内衣、5元一台的万年历,150元一件的羊绒内衣、400元一只的折叠式手机……不过,如此超低价便宜货可不是普通消费者想买就能买的,要买就得吃进几千上万件(个),因为他们大多是企业的库存积压商品。但这些库存品到了一些精明的浙江企业手里,却流转得飞快,不知不觉就成了大商机。
据悉,我国库存及闲置物资总量超过3万亿元,且仍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但盘活的总量每年仅有100亿元。由于这一领域还缺乏更多的投资者介入,大量库存品并没有被盘活。
3万亿库存从哪里来
据了解,库存生意是近几年才开始升温的行业,以义乌为例,这个国际知名的小商品城常常有很多国际买家来询问库存货,在每年的各种交易会上,就有专门收购库存货物的美国商人出没其间。
而库存开始为众多投资者所重视,大致是2003年底。当年,国家有关部门下发《关于促进我国旧货行业发展的意见》,随后,义乌等地就出现了一些专门经营库存货物的公司,在他们的努力下,高达3万亿元的库存金矿开始慢慢浮出水面。
据一些在库存市场淘金的人介绍,很多人对库存有一种恐惧,谈“库”色变,其实没有这个必要,中国市场之大,地域之广,此地的库存对于彼地而言也许是俏货,所以库存淘金的关键点在于,找到最有价值的库存货物,销到最能卖出价钱的地方去。
那么库存从哪里来呢?
根据一业内专家对库存市场的分析报告,库存来源有二。
第一个来源是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生产控制不及民企灵活,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很多企业不可避免地产生出许多库存、闲置、积压、报废等不良资产。这些资产包括原材料、半成品、模具、设备以及成品,甚至有些是二十世纪90年代用了大量外汇进口的高、精、尖设备,这些资产年复一年在仓库堆放,从有用放到无用,从商品放到废品,以至于形成了庞大的库存及闲置物资的沉淀。
究其原因,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由于政策的局限性,许多国有企业前任领导在计划体制下购进或者生产的产品过剩或造成库存和闲置,而现任领导因得不到政策的支持,不愿承担责任,不愿把这些商品变现,从而导致资产的大量积压。
随着资产重组、兼并、联营、破产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开始理顺长期以来积压库存的不良资产,此外还包括企业间“三角债”收回来抵债的有一些并非陈旧的物资,由企业委托商家经营。
据了解,这些库存正在被很多投资者瞄准。
第二个来源是产品的更新换代。
这方面的库存种类就多了,大到汽车,小到服装。由于产品转型、经营不善、生产过剩或者流转方面的原因,许多企业多多少少会有些库存品。随着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众多新产品还没有进入市场就成了旧货。
以家电业为例,据统计目前我国洗衣机、电冰箱、电视机等家用电器保有量约6.8亿台,电脑保有量8000万台,手机保有量1.9亿部。如果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按10年的更新率来算,每年就将有6800万台进入旧货行业;电脑、手机按3年的换机率计算,每年有9000万台(部)进入旧货行业,可见旧货资源潜力十分巨大。
从地域来看,由于加工量较大,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往往是采购库存商品的重要地区。比如浙江,这个经济发达的省份2004年省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的成品存货达1007亿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商业企业的库存也达237亿元。
一些业内人士介绍,由于这些企业单凭自己很难消化庞大的库存量,如果有企业能够包销他们的库存,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好事。对于厂家来说,处理库存品可以盘活资金;对于采购商来说,买到合适的库存品一转手就可以赚大钱。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