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营企业(当然也包括个体工商户)从诞生那天起,就经受风雨飘摇的煎熬。仔细审视我国个人创业热的降温,其中缘由从他们创业经营过程中的六大伤痛便可略见一斑。
其一,磕磕碰碰的政府关。对私营企业来说,政府是他们经营活动中打交道最多的对象。从创业到经营,政府对于私营企业来说,其重要性是怎么估计都不会过分的。问题是私营企业在经济中的付出与其得到的政府服务是非常不对称的。
为寻求保护,相当一部分私营企业寻求挂靠单位,或挂靠乡镇集体企业,通常称戴“红帽子”。此外,还有挂靠学校为“校办企业”、挂靠民政部门为“福利企业”等,花样翻新,不一而足。
其二,冷冰冰的融资渠道。眼下,国企当道,一些地方民营企业、个体商户在人们心目中还是“后娘养的”,地位低人一等,银行贷款重峦叠嶂。
与国有企业在银行大笔得到贷款相比,私营企业在银行贷款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可能性上都要小得多。因此融资始终是私营企业主们一个头痛的问题。调查表明,国内现存的私营企业在近两年时间内通过国有银行和信用社体系取得融资的比例,始终没有高于它们得到资金的20%。而企业通过自我积累和主要业主的进一步投资,融资则始终高于60%。
其三,羞答答的国民待遇。对于一个多元的经济社会而言,多种经济成分的平等竞争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外开放了20年后我们突然发现,中国对私营经济的开放程度甚至要低于对外开放程度。比方说在国企并购狂潮中,民营企业动辄遭受挤兑,为外资让路。在相当多的行业和领域,民营企业在政府打出对民间资本开放的旗号下兴高采烈地进军,却很快发现自己“上错花轿嫁错郎”,陷入了进退维谷之中。
其四,林林总总的苛捐杂税。一些小企业历经坎坷成立了,在经营过程中要面对的是33%的所得税、17%的增值税、5.5%的营业税和各种附加税……在缴纳企业所得税的同时,业主还要被征收个人所得税。目前虽在增值税转型试点,但大部分地区企业设备厂房等固定资产投资还不能进行税收抵扣。
尽管如此,对大多数个体工商户和中小企业而言,税还只占其交给政府的1/3左右,而费要占到近2/3。工商管理费、市场管理费、年检费和质量检验费等等,已经让很多个体户和小企业不堪重负。
其五,纷纷攘攘的城市管制。片面的城市建设让创业者无处创业。一些地方政府片面的城市建设和商业发展规划让创业者无处创业。许多城市搞所谓的现代化建设,将小商小贩、人力车、街头摊点、小店小铺等等,或拆迁、或整顿,一扫而光,代之起来的是现代化的百货商店等。有的政府部门为了便于管理,急于将农业集市贸易改变为超市和连锁店。城市干净了,现代了,可老百姓的创业之门却被堵上了。
其六,恩恩怨怨的家族式管理。时下私营企业大多还是家族式管理,夫妻店、父子厂,家兵家将充斥私营企业。这给私营企业家们带来的烦恼不亚于外部环境的纷扰。
如果说中国民营经济起步之际,依靠灵活的用人机制、善变的市场策略、自主的决策权力,赢得了比其它所有制经济更快、更大的发展的话,那么到今天,集体“哗变”、能人出走、员工队伍跳槽成风等愈演愈烈的现象,却告诉人们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用人机制上某些固有的缺陷正侵蚀着私企健康的躯体;日趋狭窄的“人才瓶颈”正扼杀着私企赖以成长的蓬勃活力。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