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作为“三大传统门户”之一,网易最后一个杀入博客战圈。仅仅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注册用户数已突破100万。
这只是中国“博客”火爆的一个缩影。迄今为止,新浪、搜狐、天涯社区、猫扑、博客中国……几乎所有数得上数不上的网站,都开通了博客频道。而据互联网信息中心最近一次调查显示,尽管在网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或功能中,博客所占比例仅为23.7%,列第十四位,但如果把性质相同的24.3%的个人主页空间算上,网民使用博客类似功能的频率达到惊人的48%,仅次于新闻、搜索和邮箱。
“说中国网民现在几乎‘全民皆博’,恐怕不算夸张。”一位业内人士感慨道。然而,在一片“盛景”的背后,门户网站正在利用强大的势能开启“绞杀”大幕。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博客“盛景”至少持续一年。
中型网站面临危机
“新浪、搜狐这些大网站的加入,客观上会绞杀那些中小网站的生存空间。”前不久,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明确表示,大型门户网站在博客等web2.0应用上,有着独特的优势。
和他持同样观点的,还有网易首席运营官(COO)董瑞豹。在他看来,中型网站的危机比小型网站更大一些,“小网站服务人群比较小,成本不高,反而压力没那么大”。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支持一个中等规模的博客群,不但成本高而且收入有压力,“仅一年买服务器就要花费1亿元左右。”
对于目前尚无法赢利的博客经营者来说,最大的资金来源便是风险投资。“风险投资一次500万-1000万美元算是多的吧,那也就4000万-8000万元人民币,仅靠这点资金,跟我们拼会很辛苦。”董瑞豹透露,截至去年年底,网易仅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就已多达4.18亿美元。
支持他的观点,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博客正处于“虚假繁荣”期。记者了解到,现在网民手上有三四个甚至更多博客的不在少数。“这点现象和当初邮箱和短信的泡沫有点相似,迟早会被挤破,尽管我不知道这个时间什么时候会到来。”一位专家告诉记者。
在董瑞豹的预期里,博客数量往上走的势头至少还会持续一年以上,“在这之前,我们必须把基础夯实。”
“每个人长期拥有三四个博客是不可能的,最后顶多能保留一两个,希望其中有一个是我们。”在采访时,一家门户网站负责人回应记者。而为了这个目标,新浪利用内容的优势打造了“名人博客”,搜狐整合搜索引擎祭出“草根博客”的大旗,后来的网易更是将手中拥有2000万用户的相册以及网易泡泡、部落、邮箱等一股脑塞进了博客。丁磊甚至在一年前专门在杭州组建研发团队,专职从事博客功能开发。“现在已经有100来号人,”有关人士透露,“对手看到我们隔几天就更新一次功能的速度,应该会感到害怕。”
如何赢利各怀心思
“门户网站过去提供了很多功能,但这些功能怎么赢利,一直是个相当困扰的问题。”专家告诉记者。而在“门户网站”看来,博客似乎是“打通任督二脉”,寻打赢利点的“理想人选”。“我已经找到赢利的方法了,”面对记者的提问,张朝阳神秘地说,“但是现在还不能告诉你。”
“两年内,我们不考虑收入办法。”董瑞豹回应记者。然而,在记者的一再坚持下,他还是指出,目前博客经营者普遍考虑的是两种模式:一是发布广告,另一个就是向博客人群提供收费增值服务。
在搜狐的一份推介报告上,记者发现,张朝阳的思路似乎比较倾向于发布广告。而MSN的“共享空间”也已经在博客上插入横幅广告。
如果是这种模式,作为内容的提供方,博客写作者该不该享受收入分成的问题便被抬上桌面。据了解,就在前不久,博客网推出了一个“博客金行”计划———个人博客上的广告,每获得一个有效点击,作者将获得0.05元至0.2元的分成。而有效点击指的是同一个IP地址,24小时内最多算1次点击。据称,第一批商业推广费用高达3000万元。
“我对这种模式不看好,”董瑞豹毫不掩饰地指出,“第一,它会影响页面效果;第二,博客写作者的收入其实并不高。”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一个博客能达到每年3000万的浏览量应该是很高的了,以每千个浏览量10元钱算,一年的收入也只有30万元。“这还得与博客经营方分成,写作者到手的也就10多万元。可是能达到3000万浏览量的都是徐静蕾这样的人,他们估计不会在乎这么一点收入。”而博客网董事长方兴东也坦承,对于流量低的博客来说,这种方法收入不算多。
不看好广告模式的网易,选择了“增值服务收费”这条路。“我更看好腾讯的经营模式。”董瑞豹说。依照这个思路,他把网易的竞争对手排了个序:腾讯、新浪、搜狐。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