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品牌加速挤压 市场格局深刻变革
中小珠宝企业面临出局风险
在利润的鼓动下,欧洲钻石巨头大举进入内地淘金,中国珠宝产业正在经历一次深刻变革,在实力与品牌上都稍逊一筹的民族中小珠宝企业时刻面临着出局的危险
□本报记者 董秋彤/文
1800亿元的市场空间不是个小数目。
在利润的鼓动下,欧洲钻石巨头大举进入内地淘金,中国珠宝产业正在经历一次深刻变革,在实力与品牌上都稍逊一筹的民族中小珠宝企业时刻面临着出局的危险。
欧洲冲击波
在9月14日深圳国际珠宝展上,欧洲参展商数量和级别都有了进一步提高,来自比利时的全球最大完美切工及钻石切割机构EDT旗下珠宝品牌TESIRO在亚洲市场进行首次高规格展示,法国珠宝商则组成浩大参展团。深圳黄金珠宝首饰行业协会提供数据显示,此次展会中,非内地参展企业和展位比2005年分别增长了35%和20%。
“中国珠宝市场已进入‘三国演义’时代。”在世界顶级奢侈品牌之一的TESIRO中国区CEO沈东军博士眼里,中国珠宝产业正急剧分化,形成内地、港资、欧洲三大阵营。
中国宝玉石协会专家预计,到2010年,中国将有2.5亿消费者有能力购买奢侈品,珠宝消费总额将达到1800亿元人民币,而这还仅仅是保守估计。中国目前每年约有1000万对新人结婚,婚庆消费总额高达2500亿元,只要其中有十分之一用于珠宝消费,那全年就是250亿元人民币的消费空间。此外,今年7月,国家钻石关税调整,也为国际品牌进入中国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随着资本全球化配置加速,以TESIRO为代表、来自世界奢侈品发源地的欧洲品牌开始加快拓展中国市场,其雄厚的实力,强大的品牌、资金、产品及管理优势,对中国珠宝市场产生着强大冲击。
品牌之惑
“从目前来看,内地珠宝品牌阵营在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位置”,珠宝界一位营销专家在接受采访时忧心忡忡地告诉记者。
应当看到,绝大多数内地珠宝企业长期在中国内地市场打拼,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他们还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他们给消费者的印象是,家门口的老牌子放心。但由于缺乏品牌意识,人才队伍构建不完善、管理机制落后,少有全国性品牌,呈现诸侯割据的局面。
而香港品牌自上世纪90年代刚进入内地,利用香港和内地的特殊关系以及在渠道拓展、研发等方面的优势,在当时竞争乏力的市场环境中迅速扩张,给内地带来一股时尚之风。
“香港珠宝品牌在独领内地市场十年风骚后,渐显疲态。”参加深圳国际珠宝展的这位业内人士的话代表了一些专家的观点,他认为,两大短板困扰香港珠宝企业发展。首先,香港开埠以来,虽受西化影响至深,但其根基仍是东方文化,缺乏西方奢侈品所具有的深层文化基因。在欧洲,漫长的历史沉淀了深厚的奢侈文化,也造就了比利时钻石、法国香水、德国汽车、瑞士手表等奢侈品,例如比利时钻石,传承550年的钻石切割技艺,其优质切工钻石举世闻名,广博而深厚的钻石文化深植人心。
同时,香港珠宝品牌一直面临同质化竞争困境。现在内地市场,打香港牌的珠宝商家非常之多,但大多数香港珠宝品牌没有独特的品牌诉求点,日趋同质化,让消费者无所适从。
 |
|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