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卖量增应拍者减 房地产典当成为融资新热门
近日,地产、房产典当拍卖成为快捷融资的新方式在上海悄然兴起,上海几家典当行拍卖行都在开展这项业务,该种融资方式在上海开始俨然成为新热门。
成中小企业融资首选
据了解,“国六条”出台后,特别是“有区别地适度调整信贷政策”,使开发商的开发贷款获批从紧,这样一些资金雄厚的全国大型典当行成为不少房地产开发商的一个重要选择,将他们现有的土地、楼盘作为抵押物,谋求流动资金。目前,在最早开设房屋典当业务的是在上海一家典当行,房屋典当业务占该行总业务量的1/4以上,典当的单笔业务款项从几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时间以3到6个月的为主,最短的甚至1个月。
对此,业内人士认为,比起银行推出的抵押贷款,房屋典当的最大优点是中间环节少。以房屋申请抵押贷款时,银行需要与评估部门、律师事务所、保险公司等单位合作,需要少则数千元,多则1万多元的中介费用,放款的周期较长。而申请房地产典当只有前期评估和验证一个环节,需要花的费用在800元左右。进行房产典当时,业主要带齐“五证”——房产证、土地证、契税证、户口本和身份证,再到典当行协商典当金额。
此外,房屋典当也成为中小企业短期融资的首选。以往的典当以个人为主,现在是以公司法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和个体户为主。由于这些企业和个人向银行贷款比较困难,因此,他们选择典当房产的方式解决短期资金周转问题。
据上海一典当行内人士表示,地产房产典当融资业务开展以来,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一致好评,公司回款率达100%。
拍卖量增应拍者减
据专业人士估计,调控以来的房产拍卖量激增20%,但是应拍者骤减;房产典当量则增加逾30% 。
一块位于上海核心商务区的综合地块可能重新入市拍卖,相关人士介绍起因是,2005年初刚刚在拍卖市场接手这一项目的开发商“巧遇”宏观调控,资金供给无望。“而在去年的‘国八条’之前拿地的开发商,买房的购房者,现在不少陆续出现资金坏账,将房产、地产放入拍卖行、典当行的现象正在激增。”拍卖行一位负责人介绍。
据业内人士估计,近几个月以来,上海拍卖行业的房地产投拍项目数量增加20%以上,房地产典当数量增加30%左右。“因为从坏账到拍卖还需要一段时间,目前出现的大量新增拍卖项目其实发生在今年上半年前,并主要受去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该人士称,今年“国六条”以来的宏观调控带来的影响可能还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强力体现。
据了解,上海于1995年开始尝试房产拍卖业务,到2002年左右,房产拍卖大量兴起。此后不同的楼市调整期都会带来拍卖市场不同程度的变化。目前房产拍卖已经占一些拍卖行业务量的50%以上。房产典当更占整个典当行业务的90%以上。
随着2004年起的房地产宏观调控一波紧似一波,楼市投资者的资金坏账明显增多。通过法律诉讼方式解决争议的结果也多是将房产拍卖变现。目前上海100多家拍卖行中,有15家为法院指定拍卖行。“可以明显感到,通过法院过来的房产拍卖正逐渐增多。”不少拍卖行工作人员介绍。
然而,拍卖产品增多的同时却没有带来拍卖交易成功率的增加。和楼市一样,卖方多买方少的现象同样出现在拍卖市场。
考虑不挂拍,因为多次流拍只会损失拍卖行的形象。”上海一位拍卖师介绍。一般来说,拍卖产品三次流拍后将重新调整价格,再寻拍卖。反复拍卖的产品更不容易成交。“尤其是上海人买涨不买跌的消费习惯比较明显。”
相比于拍卖行的“叫好不叫座”,典当行则可谓是宏观调控少有的“受益方”。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将房产典当的人士多是房产投资客,比如买了整栋物业的温州商人,或资金需求较急,或不太情愿将房产降价出手,大多会选择将房产典当来短期套现。
当然,房产典当的成本也较高,一般年利率为5%。比如100万元的房产,典当一年后赎回,需要付出5万元的当金。“典当的风险在于投资者有可能无力赎回,这样就需要通过诉讼和拍卖解决,但这个时间周期和人力成本就很高。”一位典当行负责人介绍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