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二:双政策不变背后有深意
在经济实现企稳回升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否有所调整,成为近期人们关注焦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同时把握好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关注民生成为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共同“重点”。
“一方面国内外经济形势转好,另一方面回升的基础并不稳固。所以财政和货币政策不能有大的变化,但应做些微调,巩固经济回升势头,避免出现新的问题,重点支持结构调整。”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分析。
会议提出,财政政策要加大对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和社会事业支持保障力度;投资适度增长,重点用于完成在建项目,严控新上项目;加大货币政策对经济社会薄弱环节、就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转移等方面的支持。
中国银行董事长肖钢指出,中行将加快优化信贷结构,继续加强对国家重点工程、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重大科技专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强战略性新兴行业的研究,大力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坚决压缩落后产能项目贷款。
会议提出,要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对于通胀预期,接受采访的专家普遍认为,应当关注通胀预期,但只要把握好货币信贷增速,明年出现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很小。
信号三:增加普通商品房供给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近来房地产市场量价同步飙升,明年房地产政策走向备受关注。会议提出,增加普通商品住房供给,支持居民自主和改善性购房需求。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
此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上海考察保障性住房工程时也指出,要把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在房地产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在财政、金融和土地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让城市广大中低收入者安居乐业。同时,要抑制投机性购房,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显示,针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廉租房、普通商品住房和农村危房改造等受到了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居民消费仍然不足,是我国经济最大的结构性问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部部长冯飞说,通过消费需求的扩大,提高抵御外部冲击能力,是我国这样人口超大规模的大国的必由之路。
“只有更加注重改善民生,老百姓收入提高了,保障健全了,才能够为扩大内需提供强大动力,也才能够为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研究所所长汪同三指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