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较快运行的经济和较高的通胀压力并存
2011年,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形势最为复杂从而最难以驾驭的一年:宏观经济的下行力量和上行力量互相角力、同时存在。
下行力量主要体现为中央政府对待GDP的淡定、出口的减少、内需的不足以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等。尤其是当今年4月份我国GDP总量领先日本排名世界第二之后,中央政府对待GDP的态度变得优雅而从容。这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地方政府的“GDP崇拜症”似乎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和遏制。
但宏观经济的上行力量仍是主要的。第一,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可以理解,新规划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计划”、“区域发展规划”、“民生工程”、收入分配政策的调整和可能出现的新的消费刺激政策等,都将有效地对冲各种下行力量,起到极强的宏观经济刺激效应。第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持续成为支撑经济较快运行的基本力量。第三,当前严峻的就业压力也要求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率高,劳动力需求大,就业机会多,这是经济规律。因此,出于现实的政治考量,也应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速度。
两种力量角力的结果可能会使2011年的经济增速保持在8%—9.5%之间。当然,由于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全年经济增速可能会呈先慢后快的态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还传递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信号,即2011年政府将应对通胀压力作为优先考虑的问题,为此将容忍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如此考虑,恐怕主要基于以下几点:第一,过剩的流动性是否能够按照央行的意愿进行大规模回收是一个难题。第二,由食品类商品开始的涨价潮可能会在明年继续蔓延,导致物价的全线上涨。第三,房地产市场一直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地方政府可能出于对地区GDP增幅大幅滑落的担忧,不愿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如果房地产市场坚挺,则钢材、水泥、煤炭等生产要素的价格就不会降下来。第四,欧美国家为刺激经济,将继续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已毫无悬念。如此,大量热钱必将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我国,大大增加了我们控制和回收流动性的难度。
所以,较高的通胀压力可能是2011年我们不得不继续面对的一个梦魇。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总之,2011年,中国经济一方面要保持较快的增长,另一方面又面临较高的通胀压力。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其实分别对应的正是这两方面。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为了刺激国内需求,以调整结构、转变方式;而稳健的货币政策则是为了抑制通胀和资产价格泡沫。这反映了中国政府的两难,也在考验着中国政府的智慧。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