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零配件供应商来说,这其中商机显而易见。但陈金伟说,软肋是关键零部件的技术研发有待加强,目前关键零部件多是国际品牌,在质量、性能、价格上都属于高端产品。陈金伟依靠的商业路径也正是搭平台、创品牌。
访谈结束后,他邀请本报记者2012年夏天参观他们的新工厂。“我们的工厂里以后只有两样机器,一是打标机,在各种零部件上打上公司的LOGO;二是检测设备,对各种采购的零部件进行质量检测。”
陈金伟强调说,在大厅一楼的成品车间,你将看不到那种杂乱无章、机器轰鸣的场面,而是类似宜家家居一样的各式标准货架。
2011年12月初,浙江省发展改革研究所所长卓勇良在温州市泰顺县调研,车快到与福建交界的分水关时,山峦起伏之中,一组整洁美观、富有现代气息的工厂吸引了他的注意。
这是当地从瑞安市引入的一家汽摩配企业,车间里毫无机械加工厂常有的凌乱灰暗场面,明亮整洁,色彩美观。全厂总资产3亿多元,200多员工,生产800多种汽摩零部件。
卓勇良说,一边是原生态的苍翠群山,一边是信息化的现代企业,这种强烈的对比,清晰地昭示着浙江的未来。
向产业链淘金
调研发现,融资难、融资贵的呼声很响,但位列反映问题第一位的往往并不是资金。在一次座谈会上,嘉兴市七星镇几位做防爆产品的业主告诉本报记者,企业遭遇“贷款难”等诸多问题,根子在于企业的发展层次较低,议价能力较差,因此他们正积极从转变发展方式、延长产业链等方面找出路。
“这种低成本优势正面临着挑战。”蔡建平说,因为民工荒、电荒、基础资源涨价等问题,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行业利润只有3~5个点,主要是靠做量。
陈金伟也越来越感到,随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变大,产品必须不断升级换代、提高科技含量,否则产品就没有利润,生产越多亏损越多。
由于缺乏品牌和自主创新能力,压低“制造”过程中的价格几乎成了中小企业唯一的生存之道。即便如此,仍有众多国家正在准备“接中国的盘”,因为低标准的环保政策和廉价劳动力并非中国所独有。
“这是绝望的冬天,也是希望的春天。”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描绘的景象,也许同样适用于目前的中小制造业。
把产值从1000万元做到1个亿,百事得塑胶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铁祥用了十年。用他的话说,此前是“稳了十年”,未来十年将是冲刺阶段。他指着办公室外的厂房说,老厂房恰好是2000年建成投入使用的,2010年他们开始筹建新工厂,如果不算上土地价格,第一期投资估计要5000万元。
“我们不是盲目加大投资,虽然目前大环境比较复杂,但作为企业有能力做好准备,关键是要找准危中之机。”陈铁祥说。
陈铁祥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公司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外贸权,新工厂的产品主要销往俄罗斯、韩国、阿联酋等国家,“现在我们的精力将主要集中在对外贸易上,因为国内的市场开始趋于饱和,而且外贸的利润相对国内也要高一些。”
在“国进民退”背景下,浙江佳华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夏君是幸运的。2010年3月,他的公司和东风汽车活塞轴瓦有限公司合资成立新公司,开创了东风零部件与民企携手发展的先河。
谈到这次合作机遇,石夏君说缘于偶然,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浙江佳华想要进一步发展,在行业里了解到这家公司的情况。“它是老国企,亏损严重,但我们看中东风的品牌、技术和市场。”石夏君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