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商务部颁布的《典当管理办法》,具备下列条件的典当行可以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分支机构:经营典当业务三年以上,注册资本不少于人民币1500万元;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无违法违规经营记录。也就是说,跨地区连锁从管理制度上可行,而上述条件对于为数不少的典当企业来说也算不上是“门槛”,但对于那些有意进行跨地区连锁经营的典当行来说,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简单。
以上海市为例,在上海市商务委关于开展新一年度新增典当行及分支机构申报工作的通知当中,明确表示鼓励本市典当企业连锁化经营,并鼓励投资者到郊区新城等网点空白区新设典当企业,也同时明文规定“暂不受理其他省市典当行在沪开设分支机构的申请,待商务部另行制定有关跨省市异地监管办法后,再按规定开展受理。”由此看来,对于那些看中沪上典当市场的经营者们来说,想通过类似开设本地分支机构的方式进军上海是行不通的。而据记者了解,除了上海,河北保定和广东深圳市等地的商务部门也发布了类似的规定。
那么,在那些没有明令禁止的地区,是否就会对异地分支机构开绿灯呢?答案是否定的。实际上,通常意义上的典当行分支机构(或分公司)不具备法人资格,不能以自己的名义对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必须以总公司的名义承担。此外,分公司也往往不是独立核算单位,在现有监管办法下,其经营数据需上报总公司进行统一核算。这样一来,典当行跨区域分支机构所在地的主管部门无法掌握其经营状况,便也难以行使管理职责,显然会产生诸多隐患。因此,暂不接受外省市典当企业开设跨区域分支机构的申请便也成了各地商务部门不成文的规定。
根据上述情况,典当行直营连锁这种最直接的连锁经营模式在异地暂时是走不通的。因此,想要跨区域经营,典当企业还需要“曲线救国”。
并购是进军异地的主要方式
在如今的典当行跨区域经营中,一般都是采取这样两种形式,一是有总部集团管理,由一个或几个法人代表在不同的地方投资开设典当行。由于是独立法人公司,各家的报表独立,但营业提成和管理权限都收归总部;还有一种是以资本运作,通过控股、组合收购的方式来完成,具体经营则多交由当地人打理。
对于第一种方法,从申请步骤到资本运作与新开典当行几乎无异,由于各地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入行”的门槛越来越高、典当行的执照依旧紧俏,这个选择在不少人看来并不实惠。况且,在异地经营子公司也不是“开门纳客”那么简单。
“毕竟典当是很贴近民间的行业,本土化是典当行经营的一个要点,选择在异地设立子公司,往往要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文化传统和管理模式等等。”许良举例说,“比如福建的一些地区,当地的经济水平非常高,但即便急需用钱,当地人也不会将名车或贵重金饰送去典当行,认为这样有失颜面。因此,当地典当行的经营状况一直难有起色。”许良介绍的这种现象在全国范围或许并不具代表性,但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除了经济实力方面的考量,不同地域的市场环境、文化习俗也是典当企业经营者在进军异地时需要仔细研究的。
另外,紧俏的典当行经营资格也给这一方法增添了许多不确定性。出于种种考虑,部分地区的主管部门往往更倾向于优先发展土生土长的典当企业,使得外来典当企业更加难以落户。
相比之下,以并购重组的方式进军异地则有更多优势。资深业内人士指出,通过并购,可以直接取得当地典当行已经相对成型的经营资源,还可以有效规避建设初期可能存在的选址建设、调试运营以及市场拓展等风险。因此,如银达、中金福、信邦等几家从事跨区域连锁经营的典当企业中,通过并购来登陆外地市场成了主要方式。
为真正连锁打下基础 尽管有诸多不便,通过上述方式在异地开设子公司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一些先“吃螃蟹”的企业在这方面也已经颇具规模。不过对于其是否属于“连锁经营”,业内还有不同意见。“从服务连锁的角度来看,典当真正意义上的全国连锁应该表现在业务上,比如说可以异地还款、异地赎当。”一位业内人士告诉中国商报记者。
从市场的角度考虑,中国的小微企业和消费者分布较广,典当企业也要多地布点连锁运营,才能更好地供应融资效力。例如在典当连锁经营较为发达的美国,典当行及小额贷款公司约有上万家门店,其中最大的3家公司占有近3000家门店。高密度的门店设置,便于典当资金的放出和回收。
与之相比,我国的典当企业大多把异地分支机构开设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网络覆盖面比较有限。而由于多方面的限制,企业也难以为客户提供异地还款这类跨地区服务,对于客户而言,连锁经营的许多优势在短期内还难以直接惠及。不过,对于跨区域连锁经营的企业来说,“规模效益”在企业的管理、人才培养、业务开发、风险预警以及树立品牌等方面所带来的优势仍然是巨大的。在不少资深业内人士看来,连锁化经营无疑是行业长远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做好本地连锁,尝试跨区域开设典当企业,将为典当企业做大做强打下坚实基础。【创业网Cye.com.cn】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