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农业主要是天天干活,不得闲。时间接近工业生产,劳动量接近农忙时。规模大了有人服务,规模小了全部自己来。”黄英博说。
具体来说,育苗、浇水、翻地、施肥、移苗定植、除草、除虫等工作,需要根据生产计划进行。由于苗不可能一次性完成,这一系列工作需要经常进行,可能十天就要一次。日常的风、雨、晒、水、虫等灾害都要管理。
有机蔬菜产量并不高,再加上销售、运营、配送的费用,直接导致成本高企,传导到下游,自然使有机食物的价格比普通食物要贵。
这就决定了消费者是中高端人群,白领以上阶层。
蒋高明也说,调动农民从事有机农业的积极性并不难,只要这种辛劳得到回报就可以。
同时消费者也应该改变消费观念,尊重价值规律。总是希望以较便宜的价格购买到有机食物,要么购买到的是假冒的,要么有机食物的供应不可持续。
为了避免销售不出去的尴尬,有机农场常用的方式是,先招募会员,然后预交费用,常年订菜。
但有机市场的鱼龙混杂,使得造假的成本低廉,很容易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的逆淘汰。黄英博说,这就更要求有机农业的生产者,必须是一个有良心的人,至少要有底线。要有耐心和实干精神,不能想着赚快钱。
信任才是核心
当然,为了保证有机食物的生长环境,让消费者获得更新鲜、更天然、口味更纯正的有机食物,严格按照有机产品国家标准(GB/T19630-2011)来操作,对从事有机农业生产每一单元的土壤、种植品种进行认证,设置转换期、缓冲带和栖息地,这是从事有机生产的必要条件。
这对于从业者来说自然是一项不菲的费用。高昂的成本也相应提高了从事有机农业的准入门槛,将大部分缺乏资金的中小企业排除在外。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中小企业就没有生存之道。
对于从事这个领域的中小企业来讲,更多的是依赖于消费者对生产者的信任。比如,CSA(社区支持农业)模式更强调的是“分享”,通过城乡社区相互支持,发展本地生产、本地消费式的小区域经济合作。
具体来说,消费者与生产者在共同分享有机农场的收获时,也要共同承担其中的风险。由于是预先支付菜款,所以如何降低来自于自然界的风险,就尤为重要。
分享收获(北京)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石嫣认为,消费者重视的不是概念本身,而是产品是否可靠,他们的消费是否能得到足够的尊重。
“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建立起互信,这是中小企业与消费者所能达成的认证有机食物的最低成本。”程存旺说。
在北京周边,本报记者观察发现,有机农场的规模大多并不大,以几十亩居多。曹岩松对本报记者表示,因为都是朋友,彼此熟悉,在其他信任体系严重失灵的情况下,这种信任成为基本保障。
曹岩松表示,农场的规模小,意味着与消费者的沟通成本很低,也便于形成小众化的生产和消费者的一体化。更何况这是供应朋友圈的消费。
“小众化的沟通和互信,谁还会在意是否认证呢?”黄英博认为,只有上了规模的企业,因为没有办法做到个体沟通,客户太多了,沟通成本太高,所以就通过认证,通过第三方实现信任。
但是,基于信任建立起来的消费,因为监督成本较高,导致约束条件很少。利益驱动下,行业也存在混乱情况。
蒋高明认为,骗一时骗不了一世,通过市场的选择再加上政府的监督,充分保护消费的知情权、参与权,才会恢复消费者的信心。大浪淘沙,总会保留行业的优秀者。
不过,即使如此,有机农产品要彻底替代普通农产品很难。目前,有机农业在整个农业生产中所占比重不高。
“当生产者可以坚持无农药和化肥的种植方式,改变也就开始了。”石嫣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