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好产品是前提
我们倾向于主动将有趣或好玩的段子和产品,传播给自己社交圈内的成员,无论他们是邮件地址簿里的联系人,还是Facebook的好朋友、博客上的访客、Twitter上的粉丝,抑或论坛里的跟帖人。
毕竟,如果Facebook上一个朋友也没有,你会去注册吗?如果没有分享照片的功能,你会去用Flickr吗?如果eBay上一个买家也没有,你会去那儿发帖卖东西吗?如果没有人接受PayPal作为付款方式,你会用它吗?仅仅在Hot or Not上浏览照片、根据照片人物性感程度打分,而不分享这一经历,是不完整的——用户们深知这一点。
那些依靠病毒循环的企业们所要利用的,便是这一特点。不过需要指出的是,病毒循环的长久成功需要有一个前提,那就是你的产品是人们真正喜欢的。
“除非产品真的很好,不然很难拥有很强的病毒系数。”风投家威尔逊表示,“你可以在一个很烂的应用程序里设计一个病毒诱饵,但如果它真的很差,用户们就不会走上病毒循环的道路,企业也会面临倒闭。”如果你打造出人们真正喜欢的产品,用户们便会自发地帮助你的公司成长。用户在使用产品的同时,也是在推荐这个产品。
其实,病毒式商业模式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在Facebook或MySpace诞生半个世纪以前,硅谷是美国赫赫有名的产梅之乡。而以生产样式别致的塑料食品保鲜容器闻名的厂商特百惠,此刻就已经在利用广大女性社交网络建立庞大的病毒式销售循环。它建立起了一个叫做“理家会”的女性社交组织,其运营模式主要为:新加入的经销商利用关系亲密的友邻和亲属所组成的人际网络安排聚会。派对女主人邀请社交圈内的女性朋友出席,成为一种口耳相传的传播体。事实上,理家会的每一个成员都是潜在的销售员,病毒元素早就镶嵌在它的营销公式里。
不过,最适合“病毒”生长的,还得数没有任何摩擦力的互联网。在这里,足够多的点击率就能将一条信息传播给数千万人。
制造正反馈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企业所要利用的病毒循环一定要是一种正反馈循环。负反馈循环制造负面循环,它使得投资者抛售股票,引发股市下跌,导致更多负面消息产生,从而使更多人卖出股票,循环往复。
病毒循环在被正确使用的情况下,其结果应该像魔法一样产生能够自我复制、海纳百川般的增长。换言之,就好比银行账户里的复利一样:一个用户变成两个,然后变成四个、八个,直到一百万个,甚至更多。
风险投资家们也纷纷被以病毒循环作为商业模式的企业所吸引。毫无疑问,彼得·泰尔对Facebook那50万美元的成功投资对此功不可没。如今,根据每个人对Facebook的估价不同,泰尔的投资已经升值到3亿~ 7.5亿美元之间(至少名义上如此)。红杉资本早期投资YouTube的鲁洛夫·博塔,也把赌注押在了病毒循环之上。社交网络Ning募集到1.04亿美元的风险投资,而专门制造照片幻灯片工具的微件公司Slide,则从富达投资拉来了5000万美元,还被普信资产管理给出了5亿美元的估价。合广投资的执事股东弗雷德·威尔逊曾开玩笑,戏称自己在考虑要不要把公司名字改为“病毒投资”,毕竟每年公司2000万美元总投资的三分之二,都进入了病毒循环的公司,其中就包括Twitter Cye.com.cn。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