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端客户本身来说,中国私行客户更多是创富的第一代和第二代,他们可能更关注投资的回报率,同时其中还有许多在做投资移民的准备,因此本身对中资银行的忠诚度就相对较低;而另一方面,现在中国的私人银行更多是通过理财产品在维系或稳定客户,并没有把银行的综合化平台优势做出来,因此一些客户会很容易被高收益的产品所动摇。
也正是基于这些原因,私行的客户基础尚不稳固,这不仅体现在数量上的减少,还体现在钱包份额的摊薄——比如客户规模最大的中行,其人均管理资产规模为1125万元,而工行和招行则分别达到了1820万元和2225万元。
因此,在对客户经理的考核上,不同于零售银行和贵宾理财客户,私行的考核更侧重资产增量和流失率两个指标。“本身客户就是在不断流动的,因此要考虑是如何流失的,要跟踪过程,这样才能保证我们银行的目标是可持续的。”张旭阳说。
盈利:难以言说的“镜花水月”
17家上市银行中已经有12家在年报中公布了私人银行的相关业务情况,但是对比于客户数量和资产质量的“争奇斗艳”,私行收入和盈利却鲜有提及。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目前做私行最大的目标还不是为了盈利,最大的目标还是在储备和培育客户,借此盈利还有一个过程。”兴业银行私人银行前负责人张长弓说。
“私行盈利首先要有规模效应,因为建立私行服务体系的成本很高,有了一定的规模才能达到盈亏平衡,而且,当客户量大的时候,有些服务就可以附加进去,比如私人飞机、医疗贵宾和教育等增值服务,这些都需要客户量的积累。”张长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私行的投入需要一个长期规划,都是要分阶段进行的,这样才能平衡成本和收入。
有资料显示,私人银行客户带来的利润能达到银行普通零售业务的10倍左右,美国私行业务过去几年平均利润率高达35%;而国内的统计数据则是私行客户的利润贡献为普通零售客户的20倍;于2013年刚刚推出私人银行品牌的广发银行行长利明献更表示,1个私行客户可能抵得上1000个普通客户带来的利润贡献——但是飘忽不定的客户使私行盈利成为“镜花水月”。
“盈利问题很复杂,并不是客户规模或者资产规模单一维度的比较。”张长弓举例说明,比如同样管理100个亿的资产,100个客户和1000个客户的管理成本就有很大的不同,而且100个客户的管理也会更加精细;在另一种情况下,都是100个客户,资产规模也相当,但是客户投资偏好不同,一些在资产配置和产品结构上很保守,而另外则是愿意承担风险、也愿意分享风险收益的客户,那么这两类客户对银行的价值贡献也不同Cye.com.cn。
也正因此,截至目前只有三家银行宣布私行盈利,2012年刚刚成立一年的兴业银行表示已经盈利,工行此前表示2010年盈利已近亿元后就没有进一步的信息,而一直持续盈利的只有招商银行:自2010年实现盈利之后,利润也进入快速增长期。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