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胖”的门店
群雄割据后,一片繁荣景象,然而是虚胖还是殷实,终端的业绩表现成为了最佳“试金石”。
上周工作日的一天中午,记者走进沪上某知名婴童连锁品牌的旗舰店,虽然店里挂出了服饰满300元送100元消费券招牌,婴童用品也有不同程度的折扣,但上下两层总计2000~3000平方米的店面里,人气不足。在记者逗留的30分钟内,没看到一位顾客进入。
时隔两天后的双休日下午4点,记者再次来到这家店,驻足近20分钟发现店内顾客始终保持个位数,其间共有4个顾客在收银台结账,最少的一位仅买了20多元物品,4人中买得最多的不超过200元。
与此店相隔约一公里路的另一婴童品牌旗舰店,情况也不乐观,这家店开业3年有余,在记者停留的近半小时内,虽不时有顾客进出,但未做成一笔交易。店内营业员坦言:“我们现在一般每天营业额在几千元就算很好了,只有到年底打折特卖时生意才会好一点。”
与婴童品牌实体连锁店的萧条形成强烈对比的是,非知名品牌婴童用品生意异常火暴。记者昨天在上海一家以销售外贸婴童用品为主的连锁卖场里看到,这里集中了上百个摊位,几乎每家小店内都有不少人在采购。记者随意询问了一些商品价格,发现10元~200元不等,且议价空间很大。一家在这里经营了1年多的店主徐先生告诉记者,每天销售额都稳定在3000~4000元,而他的店铺面积不足10平方米。
一位零售业内人士透露:“看一个企业的成长性并不是看它每年开了多少店,销售额增长了几倍,而是看其同店同比销售情况的变化,这才是真实反映。”他直言:“很多企业推崇的一站式母婴购物中心或者是旗舰店其实根本不赚钱,顶多只是个企业形象展示厅。”
此外,他指出,目前婴童业内企业直营比例并不高,这使得它们有时对终端销售的萧条并不敏感。
利益的纠葛
值得注意的是,记者在走访中发现,同一品牌在不同渠道的内部竞争,其实也有些混乱。
与记者上周走访的第一家店相隔仅500米的某大型商场里,也有与旗舰店同品牌的婴童用品专柜,该柜台贴出了5~8折的优惠告示,旗舰店里却是明码标价,无任何议价空间。一件在旗舰店售价398元的连体小棉袄,在该柜台可以8折拿下。该柜台销售人员向记者透了底:“商场搞促销我们就跟着打折,平时自己还搞活动。”
一位接近该品牌的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这家企业为尽可能多地发展加盟商,曾给予加盟商诸多优惠政策,而一旦摊子做大,内部在定价体系上不免造成混乱。“如果只是不计成本地开店,产品、服务、供应链不完善,最终消费者不一定会买账。”
一件成本仅20~30元的儿童T恤,终端售价有时是100元,有时是200元甚至更高,但总有人会接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经销商告诉记者,这背后与流通环节的混乱不无关系。“虽然有厂家指导价,但经过全国总经销、区域总经销、地区总经销的层层代理,其实已将价格体系彻底打乱,经销商往往根据其下家每年不同的业绩保证,给予其相应折扣。”
此外,据其透露,也有不少经销商违反供销协议,在终端开设门店,以更低价格销售,以价格战来打乱市场。“发展已有30年的家电零售在长期激烈竞争中导致毛利率逐步走低,而婴童连锁行业现在也存在这样的问题。”他指出,“类似纸尿片的毛利率只有个位数,服饰相对高点,但综合毛利率不超过20%。”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