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为调控猪价而推行的生猪养殖扶持政策正在遭受质疑。
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本轮猪价暴涨以来政府出台的调控政策与2007年的政策差别不大,此前的政策在控制了猪肉价格快速上涨势头的同时,也为近两年猪价的暴跌暴涨埋下了“伏笔”,很多人担忧新的猪价调控政策会重蹈覆辙。
此外,由于对政府投入的扶持资金缺乏更为有效的监管,造成的结果可能是,国家在快速提高养猪业规模化水平的同时,养猪补贴仍然存在大量的违规操作现象,而猪价暴跌暴涨的难题并没有解决。
调控新政
7月份,在猪肉价格不断高涨的热浪中,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生猪养殖的政策措施。
这些扶持政策主要有:“十二五”期间,每年继续安排中央投资25亿元支持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并视情况适当增加投资;各地要继续按照每头每年100元的标准,对能繁母猪发放饲养补贴;继续实施生猪调出大县(农场)奖励政策,将奖励范围由目前的421个县增加到500个县。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中央这一轮调控与2007年国内猪价暴涨时推出的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有类似性,但此次新的政策针对性更强,更倾向于扶持规模养殖。
2007年5月,国内猪肉价格连续出现大幅上涨,有些地区价格几乎是2006年的两倍。为了给生猛的“猪市场”快速降温,2007年6月4日,农业部公布了《关于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的通知》,同年7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生猪生产发展稳定市场供应的意见》,开始实施能繁母猪补贴以及保险制度,地方政府也随后推出一系列扶持生猪养殖的优惠政策。
为了加大扶持力度,2008年,国家对能繁母猪的补贴提高至100元/头。政府的调控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地养猪户的补栏积极性,能繁母猪补栏数量更是大幅度上升,根据官方公开的数据,母猪存栏量由2007年的4420.6万头上升到2009年4990.7万头,两年内增加了570.1万头。
母猪存栏大幅上升直接带动的是生猪市场的供过于求,接着就是国内猪价开始上演“过山车”,猪肉价格在2008年3月达到高点后开始一路下滑,到2009年4月猪肉降到10元/公斤以下,其间,由于养殖户亏损惨重,有较多数量的小规模养殖户退出养猪行业。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