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选择、启动资金、实战经验……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往往困难重重。余克彬,一位2007届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即创业。从他身上,准备创业的大学生们或许可以得到不少启示。
选行业:只认最熟悉
余克彬自主创业的想法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开始萌芽。“读民办中学,再读民办大学,今后还要做民营企业。”余克彬这样形容自己的“创业意识”。
让余克彬一度感到郁闷的是,虽然家住三明学院边,可经常接触一些教授,但他的学业却一直不理想。到泉州一民办学校读大学后,余克彬不想再错过发展机会了,决心要自主创业做出一番事业。尤其是时常和泉州人接触,受泉州人拼搏精神鼓舞,他更加坚定了创业决心。
2007年大学毕业的时候,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找到了工作,余克彬却不紧不慢地谋划创业的方向。他在创业调研中发现,许多同学只凭自己的兴趣爱好或者“赚大钱”的念头,就匆匆投身于某个门槛较低的行业中,对形势估计不充分甚至是盲目行动,虽然开始比较容易,最后却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一无所获。
余克彬还是回归自己最熟悉的行业——教育。他做出这个选择,缘于自己在大二的时候就开始兼职学校的招生代表,而大学实习阶段也到培训机构开设的总裁班兼职招生工作等,“对教育比较有感情。”
找资金:贵在早预谋
创业最困难的是启动资金。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意也难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余克彬的父母是农村人,还有一个弟弟在读大学,家境一般。如何筹措这笔钱呢?
毕业的时候,余克彬“口袋里有一点钱”,那是他读大学期间勤工俭学积蓄下来的。兼职学校的招生代表,他利用暑假跑遍了泉州、三明两地100余所中学;到了大三,他担任清华总裁班的招生代表,向许多功成名就的大企业家推销自己,人被晒得黝黑,却挖得人生第一桶金,“辛苦赚来的钱舍不得花,大学毕业时存款也有几千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