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成功也有失败
创业也同时意味着风险,有成功就会有失败。
北京大学著名的电脑代理组织——“青果”的负责人是一位在读研究生。他对记者说,在两年的创业过程中,“真的很难很难”,很多次都到了几乎要放弃的地步。有时内部成员之间会有意见分歧,经营理念的激烈碰撞甚至导致创业伙伴的退出。也有时,他们困扰于经营对学习生活的影响,难以在繁重的学业和琐碎的业务之间找到平衡。刚起步时,他们没有时间看书上自习,没有时间参加其他活动,“全部业余时间几乎都给了‘青果’”。然而,他还是坚持住了,“还是舍不得,只好一样样地解决问题”。
学生创业并不是对每个人都很合适。有的大学生,在经历了创业的艰辛、委屈和犹豫之后,最终选择了退出。一个曾做过几家公司产品代理的北大女孩这样描述她的感受:“感觉很累。拿货的时候我总是提着一大堆东西在校园里晃来晃去,整个人都没精打采的。然后就是心理压力太大。有时候在图书馆看书看得好好的,忽然想起和谁约了时间或是发现自己马上就要迟到,脚心一下就凉了……”
对于学生创业,不少老师和学生给予了肯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徐泓教授认为,创业和学业并不是对立的。学校里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相比,总是相对滞后,学生的创业行为正好缓解了这种矛盾。从这个角度来说,学生的创业行为很值得提倡。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冯海涛同学说:“大部分创业都是出于勤工俭学目的,既减轻了家里的负担,又能学到东西,应当支持。”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学生会主席苏国英说,她之所以有勇气参加学生会主席竞选,“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做代理的经历,而且真的认识了很多朋友”。
也有一些师生对大学生创业表示了某种担忧。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侯玉波副教授表示,18~25岁是学生个性形成的主要时期,外界环境会起到重要作用。他说:“我觉得学生经商现象折射出的是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盛行,虽然一定的实践是必要的,但不能过分强调。学校需要在主次安排上加以引导。”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01级小蒋则感叹:“每天都有很多同学在我身边谈钱,我不相信这些同学还能静下心来读好书。对此我感到很悲哀。”
学生创业仍需引导
在走访了一些学生、老师和相关专家之后,记者发现大部分人对于目前出现的学生创业热还是持乐观态度,但同时也认为需要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规范,以保证其健康地发展。
首先,学校应在课程设置上给予引导。侯玉波认为,学生在校期间更应该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完整的人格,需要有选择地进行创业。学校最好在课程设置上为学生提供机会,例如在很多理科和工科院系中,学生在实验室有很多接触到项目的机会,可以把创业和学业更好地结合起来。
其次,应鼓励学生理性选择,避免“跟风”。北京大学教育经济研究所田玲教授指出,学生无论从事何种创业活动都是值得鼓励的,但前提必须是:这是他理性选择的适合自己兴趣、特长或专业的活动。不能一时头脑发热,缺少对自我的清醒认识,“拼命地追逐大多数”。
第三,要遵纪守法,不能为了营利而违反法律。北京大学团委实践部的老师表示,学生的创业活动不能影响学习,也不能违反法律法规,这是两条“底线”。像买卖假货、盗版、非法传销之类,都应该坚决禁止,不能让创业活动走上歧途。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