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调查 多处存在 出行难题 市人大代表、北京商业管理干部学院教授强磊一直关注着小区出行“最后一公里”难题,还到多处进行实地调查。“北京很多地方都存在‘最后一公里’出行难题,尤其是城乡接合部,乡级道路通公交没条件,老百姓出行需求又很大。而且‘摆渡车’昙花一现也不是花乡这块儿才有的。”强磊说,作为最先采用电瓶车进行摆渡的社区之一,石景山区翠谷玉景苑小区的电瓶车在运营期间就多次遭“封杀”,又多次争取运营,到现在还处于“冰封”中。 但电瓶“摆渡车”在本市也有运营得非常好的范例。比如丰台马家堡、分钟寺村小红门路的电瓶摆渡车就一直有序运行,受到了居民的好评。 记者在分钟寺村口看到,小红门路运营的电瓶车分红色和绿色两种,风挡玻璃上写着“村内便民车,招手上车,随时下车”,票价2元。红车负责跑南线,绿车负责跑北线,互不相干,车子荷载11人,几分钟就是一班,已经成了村里居民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到现在已经运营了两年多。
代表建议
出台政策 特许经营
强磊表示,电瓶车“先天不足”:不符合道路交通安全法,不能上牌照,不能在城市道路行驶,不能上保险,不能取得合法的运营证件。但老百姓出行需求又很大,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便民的前提是要合法,因此建议相关部门多研究其他社区成功的例子,因地适宜,出台相关政策,允许‘摆渡车’‘特许经营’,比如规定‘摆渡车’在规定的区域行驶,不能上主干道;超过20公里以上的电瓶车交管部门为其上牌照,使‘摆渡车’可以上保险。”
其次,应该对黑车运营给予高压态势的打压,使摆渡车在有序的环境下开展运营,“既然是企业还是要考虑成本问题的,长期亏本运营迟早会经营不下去。”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