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仍纠结于“稳增长”与“调结构”
迄今很多人愿意用“中国模式”、“中国奇迹”,“中国道路”等词来总结概括中国过去30多年的骄人成绩与经济奇迹。在此,笔者更愿意用“中国故事”一词来概括。
可以说改革开放的“中国故事”,前30多年是刚刚演完了“上集”,确实是成功的、精彩的,但是“下集”能否继续成功、继续精彩,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但愿继续成功与精彩,但就眼下而言,情愿多一点忧虑,更期待改革速度的进一步加快。
同时,只有以长远的眼光来面对、寻找解决短期问题之策,才不至于迷失发展方向,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宏观政策对经济稳定发展带来的震荡。
展望2013年,由于目前中国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开始阶段,从制度层面看还没有形成固化的气候,多年积累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并没有彻底解决;整体改革滞后和一些刚刚着手的改革措施其效应在慢慢体现;加上明年的外部需求环境不会好到哪里去,因此从总体上说,明年的经济形势仍不容乐观。
要有心理准备,中国经济今年遇到的困难,在明年起码是在明年的上半年仍会存在。中国经济仍处于“稳增长”和“调结构”的纠结中。
具体从出口看,全球经济仍是继续低迷,出口存在很大的压力。尽管政府在“稳出口”上采取了各种措施,但全球创新型增长需要一个过程,百年一遇大危机后的各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萎缩的全球需求重新振兴,需要一个漫长的时间,因此对明年的出口仍不应抱有过高的希望。
从投资看,过去以政府主导的高投资模式已不可持续。因为政府财力毕竟有限,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已经存在且又尚未解决。特别是当经济增速下来之后,财政收入状况更处困境。“新36条”的实质性落实及由此带来的民间投资潮并未出现刮目相看的变化。
从消费看,收入分配的改革方案还没有出台。即使出台,在危机后中国出口大量减少的环境下,仅想通过目前收入分配改革来提高消费,填补减少的一块出口以稳定高增长,这是不可能的。
要想真正提高居民的消费率,在城市,应寄希望于社会安全网的建成和财产增值的投资渠道(是落实“新36条”而非房地产投机);在农村,寄希望于确保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持续增值权益的土地制度改革,而这两方面的重要改革恰恰又未真正破题。
现在大家都在期盼十八大之后的改革政策。在经济层面应期盼什么?不应是期盼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经济速度的大反弹,而应企盼持续、彻底意义上的结构调整和深刻的政治与经济改革。
“国退民进”是大趋势
作为结论,尽管明年的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GDP的增长保持在7%-8%是有希望的。
具体的政策取向:
第一,货币政策仍会是谨慎的、中性的,主要是确保实体经济合理发展的货币需求。作为官方语言,可能仍会用“稳健货币政策”一词。
在此背景下的货币调控,包括微调、预调与灵活性、针对性原则的实施,主要是将配合国内金融改革各方面的内容,以及包括金融开放中的汇率、资本项下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项内容,通盘考虑,协调推进。
第二,财政政策仍会是积极的。但受制于经济增速减缓后财政收入的减少及财力的有限,不可能再去实施以往那样的以政府主导的大力度投资。以减轻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税负的结构性减税将持续。
“营改增”的全国性税收改革效应会逐步体现,这有利于进一步的结构调整,也会对中央财政收入形成一定压力,进而可能有利于推动进一步的财税改革。
第三,房地产调控方向不会变。即坚决打击投机炒房,加快社会保障房建设的方向不会变。至于限购政策,行政调控措施什么时候退出,市场性、税收等长效性制度什么时候出台,取决于投资替代和稳增长的状况。
所谓投资替代,是指在打击投机炒房使相应的投资减少后,为了保持经济仍能合理稳定的增长,需要有新的投资替代,即曾经的社会保障房投资、今后如何加快“新36条”的落实,使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国民经济各行各业,通过稳定推动投资增长,进而推动总体经济的稳定增长。
第四,以消费为主导的结构调整和城镇化战略的推进,相信在2013年会有新的迹象。
第五,进一步的土地制度改革是刺激未来消费的主要力量。2013年寄希望于《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条例》的尽快出台,通过法规形式以真正保护农民在土地上的权益。
第六,“国退民进”是必然大趋势。但本人并不指望在2013年会有通盘的、实质性的制度安排,只是寄希望于通过策略层面上的以下两条措施来加快国退民进的进程:第一,真正加快“新36条”的实质性落实,这是明年稳增长中稳投资的“逼上梁山”之策。
其次,可从当前财政收入不足的角度,从解决中国经济中系统性风险的角度出发,以“问题导向”为切入点,进一步提高国企的分红比例,部分出售国有企业的股份,直接解决社会安全网建设中的财力不足,直接解决可能出现的地方融资平台风险问题,间接实现部分国企的“国退民进”。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