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机制
在美国,强大的校友网络不仅体现在各个高校,类似的机制也被众多孵化器所发扬。比如进入YC的团队,都会被贴上YC校友的标签。这样不仅年轻的团队会与YC之前成功孵化的企业有亲密接触,得到与它们合作的机会;同时在同一批孵化企业之间,也能够相互借鉴学习到很多东西。比如为企业用户定制的软件公司,就可以直接在以前成功孵化的企业与周围的初创企业做推广,这样对产品的推广和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同时,这种互相协作的关系,使很多企业之间达成了良好互补。
比如我在YC某个朋友的公司,他们的市场改进建议就是从同一期的另一家初创公司得到的。在这种互相交流的氛围中,集群效应就发挥的特别明显。当然,校友机制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对于新兴的园区,可以通过和其他机构合作,来建设类似校友的网络,以共享资源,最大程度的帮助创业公司。
与风投的合作
除了把项目筛选进来,并且帮助它们快速成长,孵化器也很重视的一大问题就是如何帮孵化的初创公司得到后续融资。在美国,初创企业发展的整个投资环境已经建立的相对成熟, 风险投资机构与孵化器的合作非常密切。除了风投的合伙人在孵化器中担任导师外,很多风投也参与了孵化器的早期的种子基金的建立。在完成孵化器之后,很多风投都会参与企业的进一步的融资。尤其是好的项目,风投都希望能一直保持联系和合作。而孵化器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为很多风投机构推荐项目,让自己孵化的企业走出去之后,也有很好的发展。比如 洛杉矶的LA Amplify就与Accel Partner, BC Capital, Greycroft Partner Tomorrow Venture 合作紧密,而洛杉矶另一家有名的孵化器 Mucker Lab则与KPCB等风投合作密切。
与大企业合作
除了和投资机构关系密切外,孵化机构和大公司的合作关系也相当关键。原因之一是众多大公司有设立自己的创投基金,用于扶持初创企业。另一大原因是大公司往往是初创企业最好的客户。比如Plug & Play, 硅谷的著名孵化器,就跟美国的Google、Facebook等,中国的百度、华为、TCL 等企业都有强的合作。他们定期会举办与大公司对接的活动,让初创企业与大公司的技术人员和创投人员进行交流。甚至初创公司直接为大公司提供服务。年初我到访Play & Plug, 一家提供汽车导航服务的初创公司,就直接被大众汽车看中,以不占股的方式投资三百万美金。这种合作,对大公司来说,节省了直接组建团队的成本;而对初创企业,不仅得到了良好的资金支持,也有了优质的客户,为产品的研发和提升提供了重要的助力。
管理人才
一个不能被我们忽视的因素是,孵化器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也取决于其背后的运营团队。大部分孵化器的创始人,都是有着丰富创业经验的人担任的。YC的创始人 Paul Graham, Idealab 的创始人Bill Gross,LA Amplify的创始人Paul Bricault,Techstars的创始人Mark Suster等都是成功的连续创业者。他们熟悉创业的整个环节,从融资、咨询、媒体公关等各个CYE角度都对初创企业的需要和发展有着深刻的认识,于是他们也懂得如何建立一个好的管理团队,来为初创企业服务。对于国内的园区,如果能在管理团队中多纳入一些有较丰富的创业、投资经验的人,相信对整个园区的运作有很大的意义。
总而言之,要做好创业孵化,除了在硬件设施上要有一定的投入,在软性服务方面更应该下功夫。借鉴全球最前沿的经验,结合当地的优势产业,设计出最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把所孵化公司的集群效发挥到最大。尽管美国的很多孵化器侧重于初创团队,而国内的一些园区所孵化的公司的阶段跨度相对更大,我相信一些管理、运作的机制是共通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