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干涉者”的多头监管
解决了法律、政策壁垒以及准入门槛问题,接下来还将碰到的是利益纠葛问题。国内上市涉及到的部门不少,除了证监会、商务部、外管局外,还要经过所在地省政府的审批,环节不是一般的多。这其中要说最积极的莫过于商务部,外资尽快上市可以化解外汇储备直接投资(FDI)带来的外储增加压力。可证监会就未必乐意,这会增加多大的监管难度?真出了问题谁来承担?所以我们就听到了坊间传闻的对于外资上市,证监会提出包括外方必须是国际知名企业、必须符合产业政策、有相当规模及经济效益等诸多限制。如果政府部门多方利益没有协调好,互联网公司回归A股依然会是遥遥无期。
即使排除了以上困难,上市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国内上市采取的是审批制,跟在美国注册上市完全不同,长达一两年的漫长审批制不是每家互联网公司都能等得起的,如果他们当年在国内等待上市,估计早已熬不过当年的互联网泡沫期夭折了。而证监会自己的数据告诉我们,要想在国内上市,在你的前面还有几百家企业排队,互联网公司要想国内A股上市,少说也要一年半载吧,况且国内至今并没有专门为互联网行业开启绿色通道的制度和先例。
以上问题都解决了是不是互联网公司就愿意在国内上市了呢,如果你是这样想的,那就大错特错了。现在的聚焦点已经发生了逆转,包括阿里京东在内的互联网公司是否愿意在A股上市?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资本渴求更多,A股过于“稳健”
资本永远是逐利的,互联网的先行者和投资人亦是如此。国内A股市场设有10%的涨跌幅限制,根本没办法满足互联网企业及海外投资人对于市梦率的狂热追求。如腾讯、百度,或者阿里巴巴,要是在国内上市估计市值要打个折。
影响力决定市场。如果你有件值钱的古董,你是愿意拿到像菜市场一样的A股市场还是跑到像王府井百货一样的海外市场去卖呢?去美国资本市场上市多牛A啊,这是实力的象征,走路都能抬起头啊,对提振业绩也有益处啊。再加上国内上市条件如此苛刻,那么多条条框框,你说他们愿意跑来折腾吗?更蛋疼的是,在国内A股上市了,受政策影响的因素太多,行政干预太多,投资的国外友人受不了。
在阿里上市后,BAT三大巨头都已经在海外登陆资本市场,而还未上市的优质互联网资产已经所剩无几,国内A股市场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更开放的视野去引入包容互联网企业,让国内股民共享中国互联网经济发展的丰硕果实,这考验的是监管层的智慧,期待那一天的早日到来!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