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少数成熟的制片人早已无法满足国内电影产量极速增长的需求,2011年共有150多电影在院线上映,却连续出现了《关云长》、《武侠》、《战国》、《新倩女幽魂》等风格类似的古装动作片,虽然每部成本过亿又有耀眼明星加入,却都严重亏损。电影票房会受多重因素影响,但在上海电影集团总裁任仲伦看来,“缺乏强大的制片人去开发寻找有创意的项目”是最为核心的原因。很多国内制片人除“这个题材好,剧本不错,主创人员也不错”之外再也无话,是任仲伦时常遇到的情况。
在导演高群书的经验中,国内大部分制片人欠缺的东西依旧太多,很多制片人是从其他行业进入,对电影制作细节并不过问。“制片人为了保证影片盈利,都会多方缩减开支,能省钱的导演就是好导演更是普遍的观念”,而这种“只看预算、不计效果”的制作标准也影响了电影的最终品质。
其实制片人往往需要比导演有更多的市场意识,而对于那些个人色彩浓厚的导演,制片人不同视角的监督和制衡则显得尤为重要。或许就像业内影评人的观点,导演个人的艺术色彩或许会造就个人品牌,但更可能集体阵亡,在当下电影的商业化路线里,兼顾艺术和商业的需要对于职业经理人是一种召唤。
寻找电影操盘手
如果回头去看20世纪30年代的老上海电影业,那个盛极一时的上海电影商业时代基本与好莱坞一脉相承,当然有人会记得蔡楚生抑或阮玲玉,但在《神女》、《渔光曲》的影片里也总能看到联华影业的字样,依旧会有人记得他们背后的金牌制片人罗明佑。“处处惟兴趣是尚”是他推崇的市场和投资取向,而他留下的也都是商业性极强的卖座电影。只是随后,中国私营制片公司完全消失,在不计经济效益和投资回报的30多年里,制片人这个角色也随之消失了。
对于当下国内电影操盘手的可能来源,“只有在电影项目中不断磨炼,除此之外尚无行之有效的方式”成为一种共识。在美国,导演专业的学习时间为5年,制片管理专业却需要10年,即便如此,艾米·帕斯卡尔(Amy Pascal)、斯科特·鲁丁(Scott Rudin)等多位好莱坞金牌制片人都是从导演或编剧开始做起。“他们需要懂艺术、懂电影的工业制作流程,也需要懂电影的制片管理和市场推广”,这种复杂的专业素质远非国内制片管理专业4年的积累所能完成的。
当国内制片人缺乏艺术的把握能力,便开始有“更懂电影”的导演出来做监制,其实从导演转入制片人行业是被业内看好的职业制片人之路,而现在已经是小马奔腾影视公司总裁的张一白,在制片人之前的身份便是青年导演。
“能张罗、有资源整合的理念”是其身边人对于张一白的印象。不过最初做导演的时候张一白对于市场运作并不敏感,早期的几部作品从《开往春天的地铁》、《好奇害死猫》,直到后来的《夜,上海》、《秘岸》票房都没有符合他的想象,但那几部作品的积累,却让张一白逐渐形成了对电影行销的观念。
因此碰到《杜拉拉升职记》这本畅销书,张一白就在第一时间购买了版权,随后请徐静蕾执导,自己做监制,这次尝试算是对自己营销理念的践行。而当年的《杜拉拉升职记》也以不到2000万投入赢得了1.2亿元票房。尽管如此,张一白却选择去读EMBA课程,使融资操作更为从容。
其实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没有形成完善的制片体制,国内独立制片人的生存空间相对狭小。不过《颐和园》、《观音山》等文艺片的独立制片人方励却走在这条少数人的路上。他的另一个身份是美国劳雷工业公司总裁,专做地球物理仪器开发与销售,但是从2001年开始参与制片以来,他却从来没把自己只放在投资人的角色上。每部参与作品都从题材选择、剧本策划开始,选择导演和创作团队,甚至在后期剪辑中给予意见。倘若在艺术和市场两方面的经验上不断积累,何种出身也许就并不那么重要了。
跟大陆专业制片人缺乏的情况不同,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却有大批优秀的制片人,在近年来的合拍片潮流中,自然有台湾抑或香港制片人加入制作团队,能够与成熟的制作模式短兵相接,这或许会是有益的阶段性外援。
台湾制片人陈国富是影评人周黎明所认同的“既懂商业又懂艺术的真正意义上的制片人”。最初从影评人做起也为杨德昌写过剧本,拍过几部电影之后便开始做监制。他会从客观的角度给冯小刚以建议,会问道“投入很多钱拍一场戏是否值得”。而对于《星空》导演林书宇粗剪完成的2小时40分钟版本,陈国富也果断缩减为88分钟。虽向来尊重导演,但每当导演钻到电影的细节中去,他就会站出来给导演以理智的建议。他对于电影的强烈直觉也已经过反复的验证。
不过在导演高群书看来,“不管制片人以怎样的初衷和身份进入,市场都会是最好的检验”。在整个电影产业盈利并不尽如人意的当下,扩建银幕数量,搭建营销团队,这些无疑都是一种来于下游的输血行为,但这些对源头造血功能并无实质意义,而源头上的问题早已不是缺少资金,而是缺少开发合适项目做投资的制片人。
对于如何平衡艺术和商业,对于如何掌控从创意到电影发行的全部流程,这对于国内制片人来说或许会是一场马拉松,而在这之前是国内电影必然会经历的行业阵痛。但迄今的每一次试错,也都是一次经验积累和成长的过程,如果制片人和导演首先都能够各自权责明晰,制片人自然会在不断试错中成熟起来。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