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最有可能付费的一方是药企。
“药企卖药给病人,总要通过医生。”张遇升拿自己创办的“杏树林”为例,中国目前的医药企业每年收入8000亿元,其中15%用于营销,这里面包括召集医生开会宣传,派医药代表逐个去拜访医生。
“未来我们不是直接向医生推荐药,而是通过介绍最新的治疗方案、临床研究,这里面会包括某个药品信息。”张遇升透露,他的App已经在与几家药企合作。
“掌上药店”的收费方式与之类似。其创始人王宏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未来主要是向上游收费,而不是向用户收费。比如给一些医疗服务方或者药品零售方提供客户,从中获取分成。
“5U家庭医生”的创始人钟宏把他的产品概括为一个医疗保健服务C2C平台(用户-家庭医生),用户购买家庭医生服务,5U作为中介平台收取一定比例的费用。
“春雨掌上医生”的盈利模式也在探索中,他们实行在线服务付费,但付费用户比例仅5%左右,且全部交给医生。而免费问答的部分也是要向医生支付报酬,这块一直在贴钱。其余的收益则来自一些寻求目标客户的企业,比如母婴用品。
“我们有零星的商业机会,但尚未发现成熟的商业模式。”张锐坦言。
调研移动医疗市场长达半年的张毅指出,当前App创业者的运作要点主要是用户积累,其关键点在于数据的采集和利用,而盈利模式体现在广告、增值服务和在线问诊等,大多数公司侧重于夯实用户基础,然后再尝试变现。
移动医疗创业者的“钱景”
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医疗健康App的未来之路并不平坦,首当其冲的是对其专业性的质疑。
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姬十三近期特地关注了App Store里的健康类免费排行榜,这位“谣言粉碎机”的倡导者把这些应用称为“谣言大全”。“真有人下那些东西,遵照其方法养生健康吗?”姬十三问道。
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姬十三指出,除了丁香园、好大夫在线、春雨掌上医生等具有专业背景的团队,以及一些工具类(如跑步、计时类)产品,其他大部分有内容提供的App,其健康内容大都经不起科学推敲,这与健康医疗类图书市场的乱象如出一辙。
另一个担忧是,一些提供类似医生患者对接的平台,该如何把握咨询和诊疗的边界。一旦跨过了诊疗和开处方药那条线,远程医疗的风险和监管都会随之而来。2012年7月,美国已正式通过对医疗类App的监管法案。
中国会不会“跟风”出台类似法案,这对创业者和投资者都是一个考验。春雨掌上医生首席医疗官卢杰强调,现在公开发行的App里面,大多不能称为医疗App,而算是健康类App,而“Mobile Health”更准确的译法应该是移动健康,而不是国人常说的移动医疗。
另一个盲区是消费者究竟要什么。张毅主持的一项针对手机用户的调研显示,当前用户最期待的三大功能是电子病历、预约挂号和用药提醒。张毅建议,创业者可以先满足这些基本需求,才可能增加用户粘性。
张毅预测,未来5年内,在中国移动医疗市场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的三大电信运营商将成为该产业的主要推动者和受益者,在整体市场上将占据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在这些国字号企业的主导下,中国的医院才可能实现内部信息化,进而是整个医疗系统信息化,而创业者们如今更关注的是埋头做好自己的产品,完善用户体验【创业网Cye.com.cn】。
“我刚才在车上换了6个广播电台,其中5个在放医疗保健品广告。”出身传统媒体的张锐说,“但这不是移动互联的创业者们想挣的钱。”
名词解释
移动医疗由国外“Mobile Health”衍生而来,即通过移动通信技术,例如PDA、移动电话和卫星通信等提供医疗服务和信息。具体到移动互联网领域,则以基于安卓和iOS等移动终端系统的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主。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