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发展众筹的几个难点
上面说到的这些不同也是国内众筹平台发展缓慢的问题,用户认知度不高。除此之外,如何盈利也是很大的问题。
点名时间已经运行2年,现在又取消了融资佣金收入,如何持续发展是个挑战。点名时间CEO张佑讲,点名时间已经获得天使投资,现在正在A轮持续投资的阶段。
在国内还有被异议的地方,就是众筹会不会是“非法集资”?张佑认为这个红线他们不会碰到,“参与用户的回报部分是关键,我们掐也是掐在回报。”他讲到,同时他认为,只要有实际回报,不搞股份占有,就不会有政策风险。简单来讲,就是让筹资过程更像团购或预购。
在国内吃螃蟹的第一批人
通过与几位硬件项目的发起人聊天,看到了他们在国内众筹平台上实际操作的感受:
1、有一些项目会同时在多个国家的众筹平台上发起,比如最近比较热门要复刻2个世纪前经典光学镜头匹兹瓦镜头项目,其国内联络人谢昕讲,他们同时在美国的Kickstarter、内地、台湾、日本的众筹平台上发起,所以众筹有一个特点是无国界。
2、在国内外同时发起项目的发起人普遍认为,国内外的一个差距是,美国的创客文化更盛行,参与者的出发点更多是要支持你这个项目完成,而国内用户参与一个重要目的是能够更早地买到你这个产品。做智能钱夹防丢器的SmartWallit的吴长峰也在Kickstarter上发起了项目,而且国外做得更早。
3、发起人对国内的“筹款”的预期相对较低,比如匹兹瓦镜头,在Kickstarter的筹款目标是100万美元,在国内是10万元人民币,在国内,项目发起者也在找感觉。
4、除了筹款,很多项目上点名时间,宣传的意义更大。回国创业做了WiFi智能遥控器的刘忠儒讲,在点名时间上,不仅能宣传产品,而且能拿到很多用户的反馈,而给予反馈CYE的都是真正关心这个产品的,同时通过这个平台,还有很多销售渠道主动找上门来,事实上,他们的筹款效果也不错,目标筹款10000元,最后筹款额超过了7万。
投资人:众筹在国内没做起来
对于众筹模式和硬件创新项目,投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经纬创投VP王华东认为,国内众筹模式还没有做的很好的。主要是整体上讲没有好的“点”,缺乏成功的大项目。究其原因,他认为有两点,一是国内没有做本地化调整,机制有待完善,现在能看到的主要是产品预售。
二是在国内做硬件没有门槛,没有门槛也就没有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核心技术方面,因此做成做大难。
同行:流量成本太高了
点名时间起来后,国内也发起了一批做众筹的跟随者,如追梦网、淘梦网、好梦网、点火网、众意网,无论从发展规模和团队都和点名时间有差距,也有团队自己做产品,尝试一段众筹平台后,又调整方向回到做产品上来,比如亿觅网。
听亿觅网创始人建荣讲,在国内做众筹他感受最深的是这两点,1)、中国用户喜欢对实体产品付费,国内支付系统还不成熟,国外普遍是采用的信用卡扣取预售权,只有项目成功后才会扣费,国内需要用支付宝直接付款成功。2)、用户的耐心和购买习惯被电商宠坏了,不像国外用户更多以支持和公益为出发点。
同时他还认为,国内流量成本高得很,靠流量来支持项目不成比例,只有一点几的转化率,转化率太低。如果对比电商,电商是30%的毛利,众筹只有10%的毛利。
另外还有一个风险问题,如果项目失败是没有任何赔付,是免责的,有的产品2年都没有发货。但是国外的道德约束会更强。
盈利同样是个问题,国外盈利的方式以广告主的形式,KickStarter按10%收入,一年有2~3千万美元,运营成本可能就占了一半。
他认为,做众筹开始是有一些理想主义的精神,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渐渐地会面临现实的天花板。他比喻像是在沙漠上建巨塔,很难。
众筹在国内如何破局?
听到了各个方面的声音,总的来看,国内众筹还在发展酝酿期,看是火热,但背后也面临用户接受、营收等诸多发展瓶颈,之后这种瓶颈可能会进一步爆发。
要让众筹在国内发展成功,至少有多个门槛要跨越:
1、用户的认知度提升和心态的转变
2、机制的本地化,支付方式、风险和赔付方式都应该有所不同
3、区别于简单收取佣金的盈利模式
4、具有核心技术亮点项目的推动
既然这种模式在国外发展成功了,必有其存在的道理,跨过这几道门槛,众筹模式在国内将有不错的前景。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