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基本判断是,“逻辑思维”的受众们应该都是自认和网络文学的读者不是一个群体的吧?
我个人不喜欢“逻辑思维”的视频,用魏武挥老师的话来说,这就是加持版的心灵鸡汤“…而我也不认为一个人可以做“万事通”,所以当在每一个场合总是能看到这个罗老师的时候,我会私下揣测,怎么可以有人又讲媒体,又说新媒体,还能搞自媒体,又说传播广告和营销….尤其是讲互联网方面的东东,不能说不可以讲,可以这个行当是GEEK的,而不是媒体人的,但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喜欢听媒体人或者自媒体出来“讲课”和“做培训”?
难道是这个圈子现在“实干”比较难?所以才会更流行讲课和培训?谁知道。
上面这段有点个人的偏见,但从商业来看,罗老师的“供养”和“包养”不能称之为商业模式,因为这是太个人化的案例了。
而“打赏”却是可以作为商业模式存在的,其实不仅是网络文学圈采用打赏体系,包括YY、9158等网络秀场也多是依靠“打赏”体系实现虚拟物品销售实现盈利的。
根据YY2013Q2财报显示,增值服务收入为3.667亿,“YY音乐每用户平均收入为269元;付费用户人数增长173.7%,至63.5万人”—这可都是一个一个鲜花打赏那些YY秀场的歌手们的商业业绩啊。
“打赏”这个商业模式,是继腾讯QQ会员付费和网络游戏包月or道具收费后的一个面对个人用户的“成功”商业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有“特权”和“炫耀”的机制,更是让屌丝和有钱人能够在一个阵地里“斗气”。
这和当年在园子里听戏,没钱捧人场有钱捧钱场是一个路数,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复苏。
既然提到罗振宇,那么来聊聊媒体吧。
媒体的大新闻是贝佐斯买下《华盛顿日报》,很多人开始讨论这对国内媒体的意义和转型意义等等,其实,这没有一点可以说的——咱们的媒体基本上都算是被“供养”的,国有资本。
欧美的媒体分为两部分,有一小部分是被国家供养的,有不大部分是市场化的;市场化的这部分要么去赚钱,要么被有钱人“供养”。
被有钱人供应,对于媒体、文化人、艺术家们而言,在西方是平常的事儿;在咱们这儿,读书人自古以来也是“被供应”的.. 修的文武艺,卖于帝王家。
不过现在,被供应的和供养的都不舒服,所以干脆破墙而出,求个打赏,舒坦些。
最后,提示各位被大佬们和业内视为“屌丝”的诸位,每个月花个八百十块钱在网上就不少乐,至于那些万儿八千的“土豪”们,咱们还是叫个好,凑个热闹就够了,量力而行。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