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模式种种
除了广告收入,业内专家表示,目前自媒体盈利的可能通道还有付费阅读、收取会员费和赞助费、二次增值效益以及线下收益等。
知名IT评论家、上海交通大学教师魏武挥并不看好付费阅读这种模式:“大概只有网络小说可以付费阅读,一般评论性的文章很少,因为从受众角度来说,少看一篇并不会损失什么,此外还要注意防盗版的问题。”
对于罗振宇推出的付费会员制,魏武挥认为“听起来数字很吓人”。“会员费其实是两年,团队大概有六七人左右,所以细细算来,这笔费用也不是特别庞大,况且他的模式很难复制。”
除了收取会员费,还可以收取赞助费。“这不是直接针对发表内容来收取,可能是自媒体人有了名气之后,获得的扩展性活动支持。比如某微博平台邀请网络达人到某地区旅游,途中他们需要发布描述亲身感受的博文,以获得相应赞助费用。”沈阳解释说。
在沈阳看来,所有盈利模式中,最高级的还是二次增值效益,即“通过自媒体平台销售某些商品,实现自身的品牌增值,从而获取用户、广告公司和活动赞助商经费之外的增值经济效益”。
沈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二次增值的过程中,如果一个人的真实粉丝在十万级别,那么他的收入达到一百万没有问题;如果真实粉丝是百万级别,那么收入达到一千万没有问题。挤掉网络水军、‘僵尸粉’等泡沫,我们可以估算他的收入。”
此外,还有注意力和影响力变现带来的线下收益,比如举办活动和讲座等。这种方式在业界看来潜力很大,但也有人认为,自媒体只能是精英的商业化,线下活动需要自媒体人极强的素质与影响力。
内容、商业化矛盾
业内人士“简六”曾撰文指出,由于提供“干货”速度快、写作可以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态度、人际传播力量更强、组织用户渠道更容易等特点,自媒体具备速度、阅读体验、内容、信誉以及受众五个方面的优势。当然,自媒体同时也面临量产水平、渠道能力和商业化能力偏弱的劣势。
魏武挥认为,能否持续生产信息,是自媒体生存下来的根本问题。“内容供应和自媒体后台的生产机制有关系—一个人很难持续地频繁供给好内容,这要求太高了。”
刘瑞刚也认为,自媒体首先要做内容,有了好的内容和影响力才能吸引用户,并在这个基础上考虑盈利模式。“程苓峰是个特例,他专职在做这件事情。实际上,80%以上的自媒体作者还有本职工作,只是拿业余时间去做这件事。”
其实,所有自媒体都有不断扩大影响力和传播渠道的需求。“作为自媒体人,总是希望自己的传播力是最广的。他们现在提倡‘全平台到达’,可能会同时考虑微博、微信、个人网站,或给门户网站、自媒体聚合网站写专栏,也包括自己研发APP应用。”沈阳指出。
但是,内容和商业化之间存在着矛盾:一方面,没有盈利支撑,自媒体难以做大,难以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商业价值转换的实现又可能会逐渐消解自媒体的影响力。鉴于此,一些业界人士积极地为创新自媒体盈利模式提建议,比如综合利用多种平台、尝试内容分发和广告投放、按文字收费等。但大家普遍表示,现阶段更多地还是在尝试,寻求平衡点。
看来,要想给自媒体找到一个清晰的商业模式,尚需时日。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