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房子,不敢“中产”
“我哪算中产阶级,无车无房无孩子,三无人员。”一见面,张小平就无奈地对记者说。
国际先驱导报见习记者帅蓉的报道说,河北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张小平2004年来北京闯荡。最初在一家计算机类杂志社工作,由于自己工作勤奋又能干,月收入经常在8000元上下浮动。在出版社工作的女朋友每月也有6000多元的收入。
那时两人的生活过得很“小资”,几乎很少在家自己做饭吃。然而,2009年底,张小平失业了,婚后买房计划也宣告泡汤。
“2008年底刚开始看房时,东五环外的房子均价7000一平方米,当时稍微犹豫了一下,这一犹豫就拖到了现在,房价每平方米已经涨到了一万七。”张小平说,这几年,他的财力在不断积累,却远远赶不上房价的增长速度。
“我知道很多人都面临和我同样的问题,如果不是个体的原因,必然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张小平感慨道。
在北京上地一家大型软件公司上班的周琦也面临着类似的困扰。他和妻子工作不错,收入不菲,算是标准的“中产”家庭。原本他们一直没想买房,直到今年年初妻子意外怀孕,才意识到该有个固定的家。不过周琦无论如何算计,在动辄数百万的房价面前,他备感无力。
“中国人特别注重房子,认为你有了房子才进入稳定的经济生活状态,这个房子的概念和中产阶级身份是紧密相连的。”中国社科院社会研究所教授李春玲说,目前的房价不太有利于年轻人很快加入到中产队伍里来。
“由于房价的高涨,中产阶层的生活状况出现了问题,使他们对这个阶层的本质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够强,主要表现为个体不够坚强,总体不够成熟,出现了 苦奴 心态。”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夏学銮分析。
而缺乏社会保障也使得很多即便有房有车的人生活得小心翼翼,生怕一场病或者一场意外就变成穷人。
“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没有上千万不敢说自己是中产阶级吧。”面对记者的采访请求,这些大众概念中的“中产”或“准中产”们大多认为中产是一种不可及的生活状态。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4页 1 2 3 4 5 6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