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式
中国和美国电子商务领域里另一个有意思的差异是,国内的电子商务企业更多的是纯互联网公司,而美国的电子商务企业则很少出现这种案例。
其实我们在内部也多次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还专门列了美国营业额前100位电子商务公司的名单,发现其中并没有多少是纯互联网企业,更多的是线下公司在线上衍生出的销售平台。
究其原因,我认为国内的产业背景不尽相同而致。国内的商业零售环境也是最近才逐步完善的,除了在3C领域里的苏宁、国美外,在其他领域里很少有那种规模很大、覆盖面广的全国性零售企业,即便在时尚产业里,也很难找到这种类型企业,这就给更多纯互联网类型电子商务企业留足了机会。
在国内的电子商务产业中,我认为存在着两种机会,一种是平台的机会,一种是品牌的机会。
前者就像是大卖场。毕竟在国内好的连锁类企业不多,这就造就了京东这样的平台类电子商务公司,我相信还会有这种电子商务企业出现,不会到几十家但也会有好几家。
这种平台类电子商务企业将直接与线下零售企业展开殊死搏斗,但令它们稍感放松的是,线下零售企业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开拓都还做得不好,不管是国美、苏宁,还是线下一些品牌商,它们更多的是将线上平台当成了商品展示、信息发布的一个平台,对电子商务的理解也还不够深刻,这正是平台类电子商务发展壮大的一个时机。
第二种则是诸如凡客这种具有独立品牌的电子商务企业。
这种有独立品牌的电子商务企业和产业链形态、大平台形态不一样,在美国也基本上是看不到的。因为国内线下的品牌并不是普遍都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它们没有几十年的培育,也没有在消费者心中形成很强的品牌认知,如果今天再新建立一个品牌,我认为依然是有机会的,只是在选择线上还是线下的销售方式上有所差异而已。
比如,一家时尚类电子商务企业,它们需要在企业管理能力、产品设计能力、品牌知名度等方面有较强的竞争力,从这个角度说,这些品牌类电子商务企业也不再是纯粹的互联网企业了。
估值
不可否认,现在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估值有较多的争议。
前面讲到了电子商务行业最终的格局将会是“赢家通吃”的局面。当你投资的电子商务公司成为最后的赢家时,那它的市场价值将非常巨大,那现在给再高的估值都不为过,但关键的问题在于谁都不敢打保票,其投的公司将成为最后的赢家,所以对电子商务企业的估值就变成了如何衡量投资的风险系数。
现在来看,对电子商务企业确实是没有很完善的估值体系,但我们会有几个参照点,比如,它现在销售收入有多少;企业每天客单数有多少;客户回头率有多少;企业增长速度如何等等。我们会根据这些参数来衡量这家企业是很好、一般好还是不怎么好,但也不可能直接得出这家公司值多少钱。
一笔交易最终的投资价格,只能通过市场的价格发现体系来发现,比如,投资人有多大的投资决心、其他可比交易的估值是多少、竞争对手愿意出什么样的价格等。
只有等几年后市场格局既定时,回过头来看才能知道到底是投资得便宜还是贵。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