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谁来负
刘畅接受记者采访时,正准备去“荣大快印”打印材料。“2万元押金放在荣大,现在已经用了1万多元,印一次就要几千元。”虽然价格贵得离谱,但因为材料需要高度保密,上市公司也别无他选。
从开始筹备公司上市,刘畅就在证监会所在的金融街附近租了间房子,月租8000元。“这样也比住酒店便宜。”3月中下旬,临近财务报告递交“大限”,金融街三个五星级酒店全部爆满。“这些酒店房间价格都在4位数以上,平时还可以打折,现在根本没有折扣。”
尽管直到1月8日证监会才正式对外公布财务核查要求,但实际上,刘畅等业内人士早在2012年12月底就听到风声。
在获知财务核查消息之后,刘畅立刻从北京赶回公司汇报情况,董事长召集公司所有部门经理、财务骨干连夜开会讨论,制定审查计划。“当时第一感觉就是”过不好年了”。”从开始审查到3月底,刘畅和他的同事每周上六天班、每天加班到晚上9点是常态。
杜威所在的会计师事务所也一片繁忙景象:印发证监会的审查资料给客户企业,将12项重点核查内容具化为有操作性的表格,商讨财务报告的写作模式等等,做完这些前期工作,就开始到世界各地对项目的客户、供应商做调研。
“我们办公室2个月都看不到人。”张瑶笑着说。她所在的北京某证券公司,在会项目只有10个左右,但公司项目组人员在2个月时间里,几乎跑遍了全国。
“以前招股书上只要说明公司前5或前10名客户、供应商的情况就可以了,现在范围扩大到前20名,难度太大了。”张瑶很怕证监会将这种审查方式常态化,“那我们就太难过日子了。”
中介机构为了此次财务核查满世界跑,由此产生的巨额费用谁来承担?
“最终还是落到企业头上。”张瑶说。虽然她感觉这是对发行人的间接伤害,尤其对小企业无疑是雪上加霜,“但中介机构已经为此付出了时间成本,肯定不会再承担这笔费用。”
筹备一次上市总共所需的费用是几百万元,如果再加上因此次财务核查而产生的费用,的确不是一笔小数目。“公司利润都贡献给航空公司和酒店了。”上述浙江制造企业董秘无奈打趣。
项目因缺少资金被迫停掉,企业近期发展规划被打乱,是这次深陷IPO“堰塞湖”的企业普遍遇到的问题,而对于终止审查的企业来说,他们面临的问题可能更为迫切。
“一旦IPO撤下来,公司知名度、美誉度都会受到影响,银行的贷款条件也会变得更加苛刻。原来有投资公司进来的,投资方可能会依照还款计划书,要求执行还款。公司团队稳定性也可能会不如从前。”一位PE投资高管说。
上述浙江制造企业,由当地一家大型民营企业投资兴建。2011年,因该企业所处行业整体形势不佳,企业及时作出战略调整,加速产品升级,依靠差异化竞争取胜。2012年,企业亦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哀鸿一片的欧洲成功开辟新业务。
“在去年大环境下,利润能保持不变就已经很不容易了,我们还能达到一定的增长。”该企业董秘强调,此次IPO撤单是因为股权变更,与公司业绩没有关系,
不过证监会暂停IPO,导致“堰塞湖”日益庞大,由此带来的时间成本,确实给公司带来一定的损失。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