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的选择
过去6个月里,我平均每个月在我的iPad上花费20美金,用双币信用卡支付。
这不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也并没有影响我的生活质量。这大概相当于一对情侣在北京万达影城看场大片的基本花销。
但这区区20美金,让我免除了免费盗版的负罪感。事实上,我会热情地使用我下载的每一个付费软件。并且毫不留情地删掉那些碍眼的免费软件。
现在是一个什么年代?信息过剩,物质丰裕。因为我们的拥有过剩,结果导致无从选择。在心理学上,付一块钱和不付钱就是本质的区别。收费就意味着选择的成本。一旦选择,就意味着利益关系的确立。
我问自己,为什么过去向我收费不成功?产品不够好;购买方式不方便;定价不合理;无差别的服务;盗版的轻松获得。
现在这些问题基本上已不再是问题。关键在于,用户为什么选择?
首先是“稀缺”。马化腾认为,不要被“免费”吓倒,拥有“稀缺性”就拥有了破解免费魔咒的武器。并不是所有有价值的东西都就可以在市场中找到价格,比如空气对所有人都非常重要很有价值。但是没有人去买卖这个空气,为什么呢?太多了。
创造稀缺性的办法?第一得有一个长期的大量品牌投资和口碑传播,比如LV,比如披头士,比如冯小刚。第二要营造一个不可复制的独特体验,就像海关罚款都拦不住的iPad。
数字时代的稀缺性一定是创造出来的,而且是限量的。就像大片《阿凡达》一样,只能在IMAX放映厅里才能看到震撼效果。就算有高清盗版又怎么样?上映一两个月,还处于排队饥渴状态。如果不是某部委喊停,17亿国内票房绝对不是句号。迈克杰克逊已经死了,他留下来的哪些未发表歌曲,卖一首少一首。你是铁杆歌迷,你难道不会收藏纪念吗?
其次,还有“时间成本”。2011年什么最贵?时间成本。乔布斯为了推销他的iTunes,说过一句恶毒的话:你为了不付费听音乐,意味着“你的平均收入比社会的平均工资要低”。这话在中国行不通,中国付费下载音乐的,很多都是富士康代工厂的工人。为什么?因为他们要赚钱就得玩命加班,没有看《非诚勿扰》的时间,没有上百度淘宝的时间。好歹有个手机,下班能放松就抓紧放松。
另一个付费点歌的地方在哪?是婚介交友网站世纪佳缘,为了第一时间表白心意,潜在恋人们把点歌当作虚拟礼物,卖歌成了该网站的重要收入之一。
“想付就付”,不把钱当钱。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 ,最近推出了自有的虚拟货币系统(Facebook credits,是不是有点像Q币?),用户需首先使用现金购买这个“信用币”,1美元相当于100个信用币(通货膨胀,钱不值钱呀?)。在购买相应数量的信用币之后,用户就可向好友赠送一些信用币,受赠的Facebook用户既可用来提高自身“威望等级”,也可用来购买Facebook提供的虚拟礼物。使用者还可以此信用币购买Faceboo上数百万家应用程序合作伙伴的虚拟商品。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5页 1 2 3 4 5 6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