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逻辑既符合创业者需求,也在很大程度上符合大公司需求。看一个问题:当大公司开放后,公司内部的业务就立刻分为两个种类,平台类和非平台类。平台类就是人人、开心、新浪微博、QQ空间这样的社交网络或者百度框计算和苹果AppStore这样的供需界面,非平台类其实就是CP,内容提供商,比如游戏、资讯、视频,往平台上嫁接的服务。非平台类就会立刻受到来自外部的竞争,比如,美团网就可以在人人网上跟糯米网竞争,网易科技的新闻就可以在新浪微博上跟新浪科技竞争,奇艺的视频就可以在QQ空间里跟腾讯视频竞争。这是开放的后果。
问题来了:既然是两类业务,那它们各自的待遇、关键任务、心理的分化怎么应对?社交网络相当于一个真实的国家,搞平台的就相当于主管部门,要管理和监督,搞内容的相当于商人,靠买卖牟利。之前是大锅饭,一起挣钱一起分,现在是搞活市场。平台要做强,就不能照顾自家的内容,甚至要清洗掉自己的不好内容。这下就残酷了,以前是亲兄弟,现在是商场博弈。以前,内容方可以天然的占有自家的平台资源,好坏都是我了。现在,对不起,你要占我的资源,先去跟外面人竞争。
这里就会有一个既客观又可观的压力:劣币被驱逐,良币自奔前程。之前就靠平台照顾活着的不好的内容,劣币,逐渐被淘汰。而那些能制造好内容的人,良币,就更倾向于独立创业。老板再给你发期权,也不如自己当老板强。对不对?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离职率逐渐上升。并且从平台公司最切身的利益来讲,平台本身才是最重要。做内容这帮人的去与留,除了可能在短期内影响收入,不再是伤筋动骨的事情。
话题又绕回去了。不仅是创业者期望大公司搞创新工场,大公司本身也有搞创新工场的动力。即便内部发展业务,也要先进类似创新工场的孵化器,你先自己做,跟外面人比,做得好了,就上平台推荐,否则不行。你用的每一份资源,都要量化,算成钱。别像之前封闭时期,找到块资源推荐就能涌进来潮水般的用户。跟房地产企业拿地那样的,发的是政策财。
这样干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刺激创新。如果是封闭,内部人做的就得拿资源推荐,况且用了公司资源就得看到效果,要有KPI。这样,是个地球人都会照搬现成的模式,因为最简单、最快速、风险最小。而如果开放,即便内部人做的也要跟外部人PK,要先孵化,要自我证明有竞争力才能拿到平台上推荐,这样就必须创新。早就听说陈天桥就是这个做法,内部的项目先自己蒙着头干,等自己摸索出了套路,有了一定的用户,再用集团资源推。
如此看,开放还真是一个好东西。就像市场机制,最大限度的优化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管理成本。而封闭就像国企。国企有什么都自己搞的传统,食堂、学校、医院,就好比一个公司什么都自己来。开放就是让市场来提供,我只选价廉物美的。国企变成市场,就是把食堂、学校、医院都拆分出去,自负盈亏,另搞一套机制。好像联想就这样改革过公司食堂?据说食堂还因此迎来了大发展。
憧憬一下未来,开放的公司就是三横一纵。三横,就是三个平台,核心的产品平台,比如Facebook.com、QQ空间、百度框、苹果 AppStore,再就是一个孵化平台+一个资本平台。孵化平台类似于创新工场,资本平台既可以投内部孵化的也可以投外部野蛮长大的。Facebook的 fbFund,Google的GoogleVentures,新浪和腾讯的基金,百度投给奇艺们的钱,都是通过这个资本平台花出去的。之所以把它们叫做平台而不是公司的事业部,就是要独立。看三年、看五年,来独立核算自己的收益率,而不是只为公司内部服务。
一纵,就是N个CP,内容提供商。有自有的,有占大股的,但更多是占小股像联邦的;它们可以是之前的传统业务剥离出来的,也可以是孵化出来的,或者投资圈进来的。总之是相对于横向的平台不一样的体制。
此文纯属个人角度,请勿对号入座。(文/云科技)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