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商幼稚病的诊断
我们先不妨看看几个案例。
一个手表品牌,在天猫开了一个旗舰店,每个月差不多10多万的销售,这种业绩算是惨不忍睹了,老板很是着急,思前想后,他觉得有必要花钱去做推广,现在的直通车、淘宝客都不能有效地提升流量,剩下一途,唯有进行其他渠道的推广,他明确地讲要短线操作,一个月见效,但不打算花太多费用,一句话:短平快。我看了下他的店:装修粗糙、文案空泛,版面混乱,看着花里胡哨,其实在浏览的视觉上并不好。像这样的店都不用去做技术层面的分析、就知道关键词的设计、宝贝标题的撰写等等这些东西肯定好不到哪里去。我跟他讲店铺基础太差,就是引流成功,转化率也上不去,白花钱。他说他就要想把业绩搞上去。
再讲一个内衣品牌的案例,也在天猫开的旗舰店,店铺的装修都是买模板,可想而知,视觉会差到什么程度,所以,业绩几乎可以说忽略不计。我们接手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装修,重新进行店铺策划,包括文案、产品卖点等等基础的东西都重新来过,等于就是从零开始,等这一切就绪之后,本以为可以大展身手去冲业绩了,但发现问题没有那么简单。
这个内衣品牌在线下有十多家代理商,所以网店的价格便受到制约,一旦价格低了,线下的代理商就不干了,哭着闹着找厂家,所以这个品牌的价格一直在天猫坚挺,远远高过一线品牌,也算是天猫内衣类目的一个奇葩吧,但更让人感到诧异的是,那些代理商、加盟商都在淘宝上有自己的网店,他们的价格却远远低过品牌自己的旗舰店,也就是说这个品牌的旗舰店成了这些客户的店和竞争对手的比价对象,所以,业绩惨不忍睹,反而不如客户的C店。
价格下不来,就只能卖那些库存的处理的货品,而这些货品码数不全、鲜度欠佳,业绩可想而知,虽然这个品牌的老板雄心勃勃要在电商干出一番成绩,而且口号也喊得山响,但始终面对电商之于整个品牌的战略定位、货品乃至运营策略都是摇摆不定,今天去听了一个大师讲关于微信营销,立马要进行电商的微信营销,改天又去听了一个大师讲关于微博营销的,立马要进行微博营销,总之,想法多,口号多,但就是找不到方向,也没有可操作性的执行方案。
通过以上这2个案例,再结合其他的传统品牌的电商状况,基本上能看出传统品牌遭遇电商时所犯的幼稚病的病状:
1、流量焦虑症
症状:天天高喊要业绩,要流量,要各种数据指标。
病因:不反思自己为流量、为业绩做了什么储备?不反思自己拿什么去支撑业绩、流量的增长,不反思自己的资源如团队、货品、文案、策划、运等等是否足以支撑业绩和流量的增长。
2、渠道纠结症:
症状:货品、价格受制于实体渠道,总想着做某种区隔,但一时半会儿就是办不到。
病因:传统品牌依靠批发流通渠道做起来的,还没等品牌把实体渠道整明白是怎么回事,电商却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杀到,一下子让品牌慌了神,乱了阵脚,想在网店上拉开架势干一场,却忌惮实体渠道的反弹。
3、技术盲目症:
症状:以为技术就是电商的全部,一谈到电商,你要是不知道几个专业名词,你都不好意思和别人说话,什么转化率了、SEO、关键词了等等,听到外行张口结舌,以为电商这技术真是彪悍强大。
病因:传统品牌本身就没有IT、互联网的基因,这是两种不同的话语体系和思维模式,传统品牌一接触到电商,就被震住了。但我觉得,如果基础做不好,这些眼花缭乱的技术活都是白搭,纵然通过技术手段把顾客给带进来了,结果可能还是跳转了!把电商唯技术论是一个很大的流派,这些技术流依托淘宝、天猫生存,如果不讲技术,他们靠什么活,再说了,也不好忽悠人了。
4、运营多动症
症状:就是折腾,人员在折腾,合作伙伴在折腾。没有专业专职的团队;今天觉得代运营好,就立马给别人代运营,改天觉得还是自己搞,立马就要自己来做;
病因:战略不明,方向不清,很多传统品牌压根就不知道电商对自己意味着什么,自己该如何对待电商。从代理制的粗放到零售的精细化,很多品牌没有扭转过来,从以前的吃吃喝喝就把代理给搞定了,到现在要苦口婆心的去和顾客沟通,很多品牌不但没有找到方法,而且在心态上还不习惯。
以上的四大症状应该就是传统品牌的电商幼稚病的具体表现,不同的症状有不同的病因,而这些病因无不指向一个总的病源:电商突如其来的把传统品牌推到了大众化市场,但传统品牌并没有形成相应的大众化市场解决方案,这就是传统品牌幼稚病的核心病源。
电商做为大众化市场最核心的平台,对于品牌的发展重要性可想而知,那么,电商的本质是什么?大众化的本质又是什么?传统品牌该如何扭转思维以期找到解决方案呢?
电商的本质是信息流的兑现
我们知道,电商和实体终端都是品牌大众化市场运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如,我很早以前就说过的,电商和终端将实现融合,会实现“双翼齐飞”的局面。
前面说过,大众化是以消费者为核心,表现形式就是零售,我们进商场、开专卖店、搞电商都是为了零售。有人说大众化的本质是零售、电商的本质是零售,其实这是错的,零售只是大众化的一种外在的形式,一种途径,一种工具,所以,零售也只是电商的一种形式,而不是实质。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