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做烧烤
一天被铁钎扎十次
生意太差了。店铺旁人烟稀少,晚间9点过后,就没一家店亮着灯,任何人看都做不出生意来。
顾客不多,找茬的人却不少。当时的那条路,是城郊接合部,小混混不少,经常飞单,还动手打人。“当时店中没有一个人没哭过的,除了我。”一次,混混们推搡掌勺的师傅,杨忠斌过去说,“你不搞他,搞我。”结果,对方就一巴掌扇过来,杨忠斌咬牙,忍住,心道,“呵呵,随他们去,我不抖狠就行了,我是生意人。”
艰苦环境中,“麻木”精神上来了,没生意,就守着,一般都是转钟,甚至熬天亮。凌晨六七点,杨忠斌还要去买菜。刚开始一个月,嘴里都熬起了水泡。
可是半年后,他的烧烤店开始每天爆满。奇迹是怎样产生的?
杨忠斌是烧烤外行,他却争做内行,还搞了些内行搞不出来的新板眼。当时那条路上有几家烧烤店,他就想做点不一样的,哪怕是不起眼的变化。他选回来的土豆、藕,大小都几乎一样,他要给客人一个感觉:自己是最精细最努力的。
再如环境,尽管杨忠斌自己住在别人三四个平方米的厨房内,却要求店面整洁。在店里,客人经常找不到老板,他正在打着赤脚冲洗水泥地面呢,“我要尽最大努力把卫生做好。”
杨忠斌从小嘴刁,不好吃的东西,挑两筷子就扔掉。在烧烤店,也一直琢磨着改进口味,他自己全心学习烧烤的每个环节。穿铁钎就很难,尤其是穿生凤爪,一不留神就戳破了手指,有时一天被扎上十次,晚上疼得一跳一跳,还得坚持。但后来,渐渐摸出门道,比如,肉横着纹路切烤得比较嫩,该刷几次油、烤多长时间比较味美。
他也会“收买人心”树名声。有段时间猪肉价格上涨厉害,但他的肉串不但不提价,反而比原来做得更大,“声誉从来就比利润值钱。”
书中觅美味
练就独家秘方
鲁磨路上当时有五六家烧烤店,但都先后倒闭,只剩下杨忠斌一家。他的店一度遭遇拆迁,换了地方后,门面由过去的30平方米扩大了十多倍。杨忠斌难得地笑得扬起眉头,“我是专业,会搞研究,调料的做法,大胆创新”。
杨忠斌说,比如辣椒虽辣,但却可以不上火。记者欲知其详,他“狡猾”地拒绝:这个不举例,商业秘密。倒是他的创业伙伴慷慨地吐露一二。
原来在经营中,杨忠斌发现一个苦恼,在烧烤中常用到茴香,但烤长了苦,夺了肉味,自己想去掉,又怕客人接受不了。从1995年时,他就开始摸索。
听朋友提到药膳,他立刻心中一动,药能入菜,便能做烧烤了。在书市找到两本厚厚的书(其中一本《调味宝典》仍是楚太子的厨房经典),他爱不释手,一有闲暇便琢磨研究。照着书上的方子,先烤给自己吃,再让朋友吃,最后再送给顾客品尝,口味不断改进。
厨房王师傅说,我们不用味精鸡精,烧烤却能口味绵长。据称,到2005年,杨忠斌和他摸索出的配方正式固定成文,据此,他们还发展了两家加盟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