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出来的生意
1991年以前,燕宗权一直在荆州江陵,当过菜农,也做过工人、车间主任、厂长,按他自己的说法,“想着法地改善生活”。1991年,他带着七八吨没人要的有机玻璃二级品(外形稍有瑕疵),从江陵到武汉,赚了第一桶金。
1999年3月,燕宗权正式创立“飞燕武汉有机玻璃制品厂”,为企业加工工业设备零部件,利润很低。当年8月,燕宗权偶然路过新华路,看见国际大厦楼顶上挂着巨大的发光字招牌。“一看就知道是有机玻璃做的,那种招牌,我也曾冥思苦想怎么做,朋友说利润要大得多。”
燕宗权四处打听,得知那是一家大公司,只做高端客户,材料都从台湾高价进的。在盯了几个月之后,机会终于来了——那家公司要赶做18个灯箱,但运输环节出了问题,所需的台湾材料无法在规定时间运到。
燕宗权立刻找到那家公司老板,“如果你们继续等台湾货,估计来不及交货,会损害你们大公司的信誉。”“不如先试用我们20张板(玻璃板材),如果不行,再等台湾货也行啊。”
对方终于答应试用。有一天深夜,广告公司老板突然打来电话,语气非常严厉,“你们的板子不行,已烧废两张。只要再坏一张,我就把所有板子全退给你。”
燕宗权急坏了,他生怕信誉就此没了。他连忙带着技术工人赶赴现场,原来是现场温度计出了故障,温度计显示只有150℃,但实际温度已经达到160℃,足以烧坏有机玻璃板。
“算了,不看温度计,我凭手感做。”燕宗权把手指放在有机玻璃板上,当温度计指向130℃时,他大喊一声,“行了,就是这个温度!”燕宗权坚守了一整夜,板材终于顺利加工完。
之后,燕宗权每年可从那家广告公司接到100多万的业务,其他小广告公司也陆续签单,当年销售额达400多万。
“打”进上海滩
2003年初,燕宗权到上海参加广告展会,看着上海遍地挂着的灯箱、招牌,他知道,这个市场比武汉大得多。
两个月后,他就带着十几个徒弟在上海虹口区河南北路租下一个近400平米的门面,准备开上海分公司。开业第一天,附近一家经营有机玻璃的老板带着一帮员工上门了,恶狠狠地对燕宗权说,“你敢开门,我就让你关门。”
燕宗权跟对方谈了很久,都没劝退那些“地头蛇”。迫不得已,燕宗权以退为进,“要不这样,这个门面你接手,把我交的5万元租金和5000元押金给我,我就走。”同时,他又叫徒弟电话请来了当地有机玻璃行业的几个资深前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