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递名片支起家政摊子
1992年,在家赋闲数年的陈华,在朋友帮助下成立了一家社区服务中心。当时的办公室在硚口区朱家北巷一间7平米的小屋里,可谓“惨淡经营”。
一天,一个突然找上门的生意,让陈华麻痹的神经突然兴奋起来。球场路一家刚开业的服装厂接下了一个大批服装定单,但因没招到工人无法开工。眼看台湾老板马上要来汉视察厂房,老板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好找社区服务中心求助,希望招些工人充充门面。
当天,陈华就在车站、码头等人流量较大的地段散发招工启事。第二天,30名工人进厂报到,陈华收到150元报名费。
此后,陈华以“虹桥”为名,一口气办起了虹桥快餐、虹桥职介和虹桥婚介。快餐瞄准汉正街,但后来因整顿路边摊贩,陈华的街边快餐经营了四五个年头后黯然撤离,但跟着她卖盒饭的一帮姐妹却始终没有离开她。
“必须得为她们找到饭碗。”1998年,硚口区巾帼家政服务站在区妇联的帮助下成立,陈华任站长。
为帮姐妹们揽活,陈华带着自己的名片,坐公交车从硚口居仁门一直到大智路,每到一站,她就下车四处分发名片,无论是买菜的太婆,还是星级宾馆酒店经理,她都想方设法让对方接受自己的名片。正如陈华所说,“不管对方当时有没有家政服务需求,只要拿了你的名片,今后就可能找上你。”没过多久,硚口巾帼家政服务站的电话热了起来,家政工开始供不应求。
家政也分级 高薪留住人才
虹桥巾帼家政服务中心办公室的电脑里,记录着120多名家政工的姓名、年龄、家庭住址、擅长服务项目及服务技能等级等资料。陈华说,从创办家政服务站至今,每个在这里做过的员工都有详细的资料记录在案,“一来方便管理,二来也可根据员工的家政技能熟悉程度和劳动量付酬。”
陈华告诉记者,通常她会以服务技能、服务态度等作为评比标准,将员工分为三个级别,不同级别家政工的收入差别很大,即便是同样的工种,月薪也会相差上千元,“以保姆为例,最低的一个月只能拿五六百元,最高的可拿到15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