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经济的支点
中央为什么要在滨海开发第二个浦东?这是现在大家都在思考的问题,像个谜待破解。肖金成说,我们在对滨海新区发展战略研究的时候,先是瞄准了定位。上个世纪80年代的深圳作为特区,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就像黑暗里灯塔,引起全世界的注目。在很短的时间段里,全世界的要素向这里流动,这是深圳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深圳的崛起带动了珠三角的发展。90年代开发开放浦东,当时的浦东与上海的差距很大。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具有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的龙头地位,带动了长江和长江经济带的发展。这两者的发展,我们把它归纳为“增长极战略”。增长极的概念就是,在一个区位条件比较好的地方,给予优惠的政策和较高的地位,让它受到世人的注目,成为人才的高地、经济要素的洼地。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要素就会聚集,并辐射周边。
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北方发展一直比较慢。最大的困惑就是没有一个有带动力的地区。像北京发展比较快,但不具备带动整个北方经济的能量。天津发展也比较慢,所以,国务院把天津批复为北方经济发展中心,这与滨海新区的发展是有关系的。没有滨海新区,就没有天津市作为北方经济发展中心的地位。所以,北方地区需要一个亮点,一个要素积聚地。肖金成说,我们在研究后断定滨海新区最有条件,具有区位优势,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枢纽;港口优势,天津港是全世界10大港口之一;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像石油和盐业资源,有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这些优势一旦得到发挥就是一个具有非常发展潜力的经济中心,带动天津地区、环渤海乃至整个北方经济的发展。所以,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初看滨海,滨海新区是中国第三个增长极。
天津现在已经有了比较好的产业基础,滨海新区在产业链发展上未来定位要保持在高端,像汽车总装、国家高新技术的转化,成为研发转化基地,石化产业、装备制造业、医药产业、物流产业、金融服务业等是滨海新区发展的重点。一般传统的附加值低的产业就不应该再发展了。在此基础上,既然具有龙头作用,就要有带动作用。将产业链不断地拉长,中端与低端的产业链向周边地区延伸,像汽车零部件就可以向周边地区拓展;再像装备制造业原材料就可以在周边发展;石化产业向下游延伸;而深加工可以在周边地区寻找市场。这样的产业链就可带动周边的产业群以及京津冀区域的发展。
基金试点完善资本市场
从滨海新区产业投资基金试点的风险角度看,这其中蕴涵着公益性的还是商业性的差异。9月17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所长张汉亚,他说,滨海新区这次设立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具有深远的影响力量。但是,作为产业投资基金工具本身,究竟将它定位于公益性的好还是商业性的好?这个根本性的政策问题需要在实施以前要有明确的界定。公益性的就必须国家和财政给钱,但其回报率很低;要是商业性的就是什么产业赚钱就投什么,这样就可以吸收私人资本,因为私人资本投资讲究回报。
张汉亚分析,如果能给予高新技术产业、交通、电力、能源、化工这些产业资金重点支持,天津的资金来源就比较广泛。政府、私人与外国人都可以投资。如果只是发展一些修路搭桥一类的基础设施产业,那么就只有政府投资,因为私人投资是回不来的。
但是,作为天津就比较清晰了,不管什么基础设施,工业农业都可以发展。那么,就可以吸收一些民营资本搞一些盈利性的项目。反正作为国家的投资,哪个城市都希望要。作为天津城市范围来说,产业投资基金就为自己用,不管是公益性的还是经营性的,只要是快点把经济拉起来,赶上北京和上海以及深圳和苏州。天津有一些产业的底子,但很多面临着淘汰,对今后的新型产业可能用不上。今后滨海新区如果产业之间能配套发展,产业结构高度化,还是很容易发展起来的。
天津滨海新区的产业投资基金试点担负着很重要责任。长期以来,产业投资基金一直是归属于国家发改委管理,十几年来几易其稿,到现在一个也没有通过,包括企业债券新政策,上报到国务院,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公布。我国金融领域的各个项目是分散化管理方式,股票归证监会管理,企业债券归国家发改委管理,国债归财政部管理,金融银行归银监会管理,典当业归国资委管理,这些实际就是一种分权的表现。这种分散本身很容易促成一些矛盾。像企业债券发放政策通过后,上市时又要通过证监会的审批。
当记者问到滨海新区产业投资基金试点会有哪些风险时,张汉亚说,金融风险肯定会有,关键看产业的资金利用率是不是很高。所以,真正的风险就在于管理者使用理念上,造成浪费。如果大家都是为了发展天津经济去花这些钱,决策科学适用,风险就不会太大。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