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职公司“应运而生”
与个人行为的偷偷摸摸相比,一些公关公司则明目张胆得多。在北京一家中等规模公关公司工作的李泽告诉记者,他们这个公司就是老板和几个朋友搞的副业,因为老板是做广告生意的,因此对IT、传媒行业比较了解。他们这些被老板招聘的网站编辑,每天的工作很单一,就是发稿子和删帖子。发稿子,是往客户要求的网站转发新闻或帖子,一条新闻的收费也就是几十元钱,而删帖子都是千元起步,相比之下,删帖子才是公司主营业务。
“一些公司搞危机公关的时候生意最好,我们接过国内一家食品企业的单子,帮他删除出现在十几家网站上的负面新闻和帖子,服务期一个月,仅是这一单买卖就收了10万元。”李泽说,遇到这种事情的时候,很多公司、个人都是主动找上门送钱,当然,这种关乎企业生死的大危机也是可遇不可求,“我们经常私下里开玩笑,总盼着哪家著名企业赶紧出点什么事。”
“以前这个圈子还算纯净,就是收钱也都是小打小闹,你有求我有应,收点辛苦费和打点关系的开销,但现在环境恶劣了,竞争太多了,后来者不守规矩,也就很难做。”王灿所说的“后来者”,主要指的一些网站。这些网站不同于传统门户网站,它们多是行业性或传媒类网站,网站制作内容简单,主要是靠转发负面新闻、帖子为主,而删帖,才是这些网站的生存之道。
一位不愿意具名的互联网行业人士告诉记者,为删帖应运而生的网站,一般名头很大,甚至冠以“中国XX网”或“XX监督网”的名号,他们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搜集各种有关企业或个人的负面信息,然后发到自己的网上并联系负面信息涉及到的相关企业、个人,如果对方提出删帖要求,他们会与对方进一步接触,提出收费要求。“每天要转那么多信息,十个里面如果有一个被要求删除,这买卖就很可观。”此外,为了获得更多的删帖生意,一些网站还会亲自编撰帖子发到网上,然后联系当事人,向当事人敲诈勒索钱财。
成敲诈勒索重灾区
据媒体报道,广东茂名破获的首期网络敲诈勒索案,就是由3名涉案人员有目的地从其他网上采集涉及个人隐私和企业不良现象的负面信息放上论坛,然后通过注册不同的ID,对这些负面信息进行恶意炒作、置顶,制造不良舆论影响,迫使事主联系其删帖,从而敲诈勒索事主钱财。从2009年至2011年间,该团伙共作案十多宗,受害者涉及化州市多名公务员、教师、老板,涉案金额达十多万元。
“不可否认的是,隐藏在网络删帖背后的庞杂灰色利益链已经形成。”这位人士说,当发帖子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删帖子时,帖子就成了敲诈勒索的工具。一些单位、个人为了达到诋毁竞争对手的目的,雇佣水军来疯狂发帖,当事企业、个人本着尽快息事宁人的目的选择花钱消灾时,也纵容了删帖地下利益黑洞时的膨胀。
文/ 记者 陈浩杰
■声音
挑战舆论监督是病态的危机公关
出于市场竞争、尊重“舆论监督”以及互联网“分享”精神的考虑,正规运营的大型门户或资讯类网站一般都有严格的删帖规定 ,例如除稿件原发报纸发正式函件要求删帖、总编辑下达删除指令、国家新闻和网络监管部门要求删除外,均不能删帖。但是,由于我国互联网管理法制不健全 、中国企业危机公关意识薄弱、行业主管缺位等原因,职业删帖公司纷纷涌现,一些见不得光的删帖行为背后是企业出钱搞病态危机公关,也给公众利益带来了不利影响。
“删帖”最经典的案例或许应该追溯到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 。事实上,在事件发生前几个月,婴幼儿喝三鹿奶粉长结石的消息就已经开始在网上零星出现,但很快被屏蔽乃至封锁。事后查明,是前三鹿集团花300万元成功地“公关”了百度搜索。这种黑暗“交易”,使得有毒奶粉得以更久地在市面招摇,受害面积因此而持续扩大,受害者救治时机一再延误。最终,一个民族品牌轰然倒下。受此牵连,百度也遭受了舆论的强烈谴责。
不难看出,删帖这种危机公关不仅“救”不了三鹿,更“救”不了任何超越道德底线的企业。不管是何种网络危机公关手段,都无法弥补企业自身经营上出现的重大失误。
中国应急管理研究院首席顾问、危机管理专家王生升也认为 ,法律的健全需要有一定的过程。而在法律尚未健全的青黄不接的时候,“删帖公司”这种正“蓬勃发展”的灰色产业在未来三五年还会存在甚至更加壮大。
但是随着企业公关意识的觉醒和公关策略的成熟,它不会再选择删帖公司这样一些旁门左道来解决企业本身的危机管理。诚如某知名公关公司副总裁所言:“公关就是纸,是包装。但是纸里包不住火。不逃避,不推卸,认真负责才是危机公关的核心所在。”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