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除了创业者对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不了解外,主办方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帮凶”,在引入创业大赛这种形式时,主办方缺乏对创业地深刻认知。这表现在一些主办方本身的出发点就仅仅是为了提供一个“秀场”。 我曾经参加过南方某一线城市政府举办的文创项目基金评审,参赛企业中竟然最多的是国企,其中还有央企下属企业。这些企业真正有投资价值的并不多,大多标榜更具社会效益。而更“荒谬”的是高达数千万元的投资资金竟然均为无偿的“资助”。在这类创业大赛中,关系和血统显然比商业模式和团队更为重要。
创业大赛在议程设置上越来越“娱乐化”、越来越注重眼球效应也是重要的原因。最近“中国好声音”正当红,创业大赛也纷纷流行“中国好项目”:业内流行的是5分钟演讲甚至电梯演讲,后者要求参赛者必须在一分钟内说清商业模式、团队优势甚至要为自己拉票;由此实现自己的命运逆转。
中国的创业大赛是国外诸如《学徒》(Celebrity Apprentice)、《龙穴》(Dragon’s Den)等电视节目的“学徒”,但一位当年追看《学徒》的观众却如此评价中国的创业大赛:“选手水平不够,评委的水平也不够”,所以只能当做娱乐节目看。
即使作为娱乐节目看,你也发现这些节目多么拙劣和不靠谱:一是选手多次参加创业大赛,有的多次获奖还继续参赛;二是团队超豪华,但其中很多成员只是战略顾问;三是商业计划书雷同或似曾相识的;四是商业计划书看似完美却一直未启动;五是用家庭不幸或者个人悲惨遭遇赚取同情分 。
创业大赛本身并非一无是处。即便是所谓的“电梯一分钟”,也确实给创业者提供了一个机会,去深入思考自己所做的“到底是件怎样的事情”;去学会如何撰写商业计划书。这些东西不能说对实际的创业毫无帮助,但最多也只是锦上添花而已。
信中利控股(China Equity Group)董事长汪潮涌说得好:所有严肃的投资人都会告诉你,好企业是创出来的,不是选秀选出来的。实际创业是个极其残酷的过程,创业大赛的冠军并不能说明什么。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