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关系,我参加了不少创业大赛。中国的大多数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他们试图通过创业大赛来获得创业所需要的种种资源:没有钱,有人会给你;团队不完整,有人会帮你完善;不懂兼并收购,也会有人帮忙。
然而无论是哪种资源,这都是一场“肉少狼多”的争夺,这使得创业大赛本身就具备了“秀”的特质。这或许就是众多电视台纷纷开设创业真人秀节目的原因,而电视台的加入又推动创业大赛更具“秀”的属性。自从2006年中央电视台二套的《赢在中国》开启了国内创业选秀节目的先河之后,各种创业选秀类节目、比赛层出不穷。
好孩子网CEO王震国说过,尽管现在“秀”很多,但适合创业者的并不多,“因为电视节目会更关注观众的兴趣”。
同时创业大赛本身却越来越沦为真正意义上的“秀”。一个例证就是从1998年清华大学举办中国最早的创业计划竞赛以来,过去的14年间若说这种创业大赛真走出了哪些优秀的创业项目,恐怕大部分人都会和我一样茫然。
这也并不是说这种赛场上没有真正的创业者,但参赛者的诉求点却显得比创业者追求的更多样化:有的人是为了好玩,有的人是为了出名,而有的人则索性是来给自己的产品打广告的。众多创业大赛中,形式感、仪式感最强的当属大学生创业的比赛。特别是类似“挑战杯”这样的比赛,很多人报名并非是为了创业而是为了奖励。这种奖励不仅是资金,也包括选上后得奖对后来保研、工作所能带来的附加价值。
一位《赢在中国》的参赛选手说,与他一起上节目的“绝大多数选手最终都并没有去创业,而是在接下去的半年多时间里忙于上各种电视节目”。这些人并不是真正的创业者,他们只是着迷于这些美丽的真人秀节目,着迷于自己是这场秀的主角,把自己娱乐化。
这些创业大赛“参赛专业户”参赛时思考的并不是真正去创业,而是怎样掌握评委的思路,如何让评委们欣赏他们的思路。这就像新东方针对托福和GRE考试开发出的应试技巧训练一样,一旦整明白了思路,参赛者发现拿奖金比创业容易多了。在另一场由某著名电商平台赞助的创业大赛中,有一位参赛者甚至专门请了位专业外援来帮忙讲述他的参赛项目。这个项目最终得到了近百万的某专业奖项,对于参赛者而言这肯定是笔划算的买卖。
我还曾经见过一位参赛选手,他一上台就说“我就是第二个马云。如果你错过了第一个马云,这次千万不要错过我”。尽管他要从事的也是电商项目,但产品尚未成型。对于如何做成“第二个”马云,他却颇有些“云里雾里”。我不知道别人的感觉如此,但我确实没听懂。这个颇让人迷糊的项目,A轮要融资1000万美元、B轮则要融资10亿美元。
显然像这样的参赛者并不是孤例,以至于像清科集团创始人倪正东这样的投资人会说:如果一个创业者一开口就说自己是马云,“我会头也不回地走开”。
我还曾参加过一场MBA创业大赛,一家中国顶级大学的商学院推出的创业项目就因为颇具可看性而获得好成绩。这是由一位英伦老外带来的项目,一个基于中国养老产业的项目,两位中国学生作为团队成员。这个项目之所以取得了好成绩,很大程度上和这个英国人有关,帅老外参加创业大赛就如同大山讲相声,平添很多印象分。我还在创业大赛中见过运用“双口相声”陈述创业项目的。一男一女的创业搭档就像春晚中的相声演员贾玲与白凯南,一人逗哏、一人捧哏。8分钟的创业演讲因此变得欢乐无比,该项目最后夺冠。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