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上午,驰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几个年轻人,一大早就匆匆赶到南京市人才大厦,支好了桌子,布置好图片和文字招牌,兴奋地等待着前来应聘的人才。公司总经理吴思雨告诉记者,随着公司的业务量逐渐增多,用人缺口也随之增大,而南京市这场首次为大学生创业企业专门设立的招聘会正可缓解“燃眉之急”。
据了解,此次招聘会吸引了南京高校的40家创业团队,提供了涉及平面设计、建筑工程等领域近300个工作岗位。
应聘者对“招聘难”大惑不解
“公司眼下有5—6个片子,已经拖了两个月了都没人做。”吴思雨一直为人手不够而大伤脑筋,他告诉记者,如果再招不到合适的人,恐怕“到手的鸭子都要飞了。”南京欣木工程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徐宏帅也表示认同,公司不仅业务量提高了,客户的层次也在提高,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企业的现有人员肯定不够用。
“创业企业处于上升期,用人缺口大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南京市人社局朱玉峰介绍,此次尝试举办专场招聘会,也是希望给创业企业提供一个平台,帮他们解忧。
但对于大多数应聘者来说,企业缺人“招聘难”之说,却令他们大惑不解。学设计专业的小李告诉记者,简历已经投出去了3份,心里没什么底。“对学生而言,实践经验不足是我们最大的劣势,主动权还是在用人企业手里。”小李说,他所在的设计学院,同一年级有近300名学生,同学们都在找工作或者找实习岗位。当他听说需要设计类岗位的企业很多时,小李一脸疑惑:“我们没感觉到啊!我和同学都投过不少简历,为什么大多石沉大海了呢?”
“招聘难”难在成本压力大
在南京择业广告公司的展位前,公司市场总监茅立强正在面试前来应聘的小张。小张是南广学院大四学生,一番问答之后,茅立强基本了解了小张的情况应届生,理论知识完备,但无实践经验。
“我们希望招来的员工上手快,最好是多面手。”茅立强说道,像小张这样的新手起码要用3个月来培训,而我们只能给他半个月的适应期,行则留,不行就走。“创业企业规模小,成本压力大,培养周期过长带来的时间成本我们确实耗不起。”
“时间成本”可能使企业拒绝了一批无经验者,而“薪酬成本”同样是企业招聘考虑的重要因素。吴思雨告诉记者,大多数业有业务淡旺季,旺季的时候需要更多的人才为我所用,而淡季的时候,企业可能就养不了那么多的“闲人”。“大公司可以采取储备干部来缓解这一矛盾,但是创业企业受规模限制,怎么养得起这批人呢?”
记者观察到,创业企业大呼“用人缺口大”,但实际的招聘规模却并不大。一位招聘人员解释道,企业会围绕主营业务设置招聘计划,这就限制了他们的招聘规模,一般只招2-3个职位,每个职位招聘人数也多为个位数。徐宏帅则表示,如今用人成本不断提高,他所在企业的用人成本已占到运营成本的一半以上,这样的压力使得他们在制定招聘计划时更加保守。
解决招聘难题尚需多管齐下
陪同学来报名的小王早就抱定了“非大企业不进”的想法,他说:“对于应届生而言,大企业制度规范,注重企业文化,对今后的成长有很大帮助。”记者了解到,有小王这样想法的应聘者不少,他们对创业企业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认为规模小,管理不规范。由此看来,企业与应聘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是导致创业企业招聘难的一个因素。
“有鉴于此,此次创业企业招聘会的内容并不局限于传统职位的招聘。”朱玉峰介绍,招聘会上,一些企业提供了创业实训的机会,甚至有企业在寻找合适的合伙人与之共同创业。这样一来,应聘者可以更多与创业企业接触,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企业也可以对人才有更全面的掌握和认识。
“进了单位才发现,在学校里学到的软件竟然早已过时。”茅立强说,这是公司新招的应届生反映的普遍问题。他认为,不能否认,高校在理论教学方面做得很充分,但一些实践性较强科目的内容却存在着不实用、落伍等问题。如果高校可以在这方面多改进一些的话,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后,需要培训的时间就可以大大缩短。
而南京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则建议,企业也可以尝试从自身寻找一些途径来缓解“用人难”。例如,一些存在淡旺季的创业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可以采取招聘实习生或者兼职人员的办法来缓解难题。同时,招聘实习生也可以为在校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为企业培养和储备了人才。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