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单总结,亚马逊中国和1号店都极有可能成为重要的“打酱油”角色,而非市场领导者角色。
B2C的平台之战:三家分晋,还是逐个被击破?
如果说2012年是B2C之战,那么2013年则是综合B2C平台之战。自营B2C加速平台化是必然走的趋势,自营采销已无盈利可能,只有平台才有可能实现盈利。
目前我们能够看到的是,2012年,因为节日促销,平台的商户被天猫和京东给绑架了做二选一。2013年,苏宁易购平台和腾讯电商平台的卖家,是否也要做一样的选择呢?
干掉京东,未必能够成就苏宁易购和腾讯电商,更有可能自己成为下一个天猫打压的目标,再则京东规模优先,无法满足自身增长的需要。如果说有完美的选择策略的话,就是京东、苏宁易购、腾讯电商达成妥协,提高3-5%个点的毛利,减少亏损额度。从品类策略上,通过自身的规模采购优势,在家电、3C等
标准品完全击败天猫(淘宝)。从区域策略上,通过依靠自身的配送用户体验优势,在北上广杭等一二线城市,完全超越淘宝(天猫)。从营销策略上,也不在单纯的互咬价格战,而是针对天猫淘宝在用户体验的不佳大做文章,狠狠的要下淘宝一块市场和用户。这样,无论是从自身的健康运营,还是从增长目标来看,都是最有益的策略。
但从历史来看,小弟联合瓜分老大的事情,最终都以联盟内部瓦解而告终!更多的故事是老大联合老三老四联合瓜分了老二的地盘,因为京东死不了,其实我们看到的真实故事将是老二老三老四一直打,一直活得很苦逼。
新格局之下的未来品牌商和传统零售商困惑
实际上,线上并非单一的一个整体市场和用户群,根据用户的购物习惯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市场,以价格导向的淘宝和以品牌直营旗舰店为主的天猫市场,其次以自建物流提供优质服务的京东、易迅网和苏宁易购。最后才是新增用户市场,没有明确的购物网站目标的用户,以及有非常明确的购物目标,注重网站独特设计体验的用户市场。中国在线零售的玩法变了,至少不像美国一样,中国不会有不依附于某个在线平台平台的沃尔玛、梅西百货,维多利亚的秘密和GAP这样的情况。
2011年12月,银泰网在内的38家B2C入淘,已经很清晰的告知市场,即使像银泰集团这样的背景实力的依旧难以独立生存发展,变成店中店将是未来诸多传统零售商走上互联网后将不得不面对的尴尬现实。尽管如此,这些入住平台的传统零售商也未必有优势,简单的问题是,如果用户能够直接在天猫的LV、Gucci、ZARA旗舰店买到,还需要到天猫银泰官网买么?
而品牌商则完全不一样,这将意味着全新的机会和挑战。根据2011年中国国家统计年鉴的数据,2011年中国便利店、折扣店、超市、大型超市、仓储会员店、百货店总计60744家店,133万正式从业者,6045万平方米营业面积,一年营业额为10289亿元。如果要进入这么多市场,可能十年都无法完成渠道铺设。
而现在只需要入住到天猫(淘宝),就可以实现覆盖全国市场的目标了,没有任何地域壁垒的市场。
同时,这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首先淘宝的规则一直在变,这几年被洗牌出局的品牌和卖家众多,其次淘宝讲求一个生态平衡,它们并不希望某个品牌做的太强,“政策”上的风险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对于品牌商来说,入住到京东、易迅网(腾讯电商平台)和苏宁易购平台,是分散经营风险的有效方式。这和线下零售的道理是一致的,家电品牌商,不会把所有资源都押注到苏宁或者国美,甚至它们会自建直营销售渠道。
简单总结,传统零售商入局线上市场的机会已然不大,而传统品牌们的互联网战争才刚刚打响!
最后盘点
“双11”,天猫+淘宝191亿,还不包括苏宁易购和京东商城(200-300万单,超过618店庆)数十亿的交易额,已经远远超过了包括苏宁国美沃尔玛家乐福王府井银泰等在内的——北上广杭544家重点零售企业中秋国庆的8天里总共营收的149.4亿。天猫+淘宝+京东+苏宁易购当天的销售额加起来,相当于中国每天社会零售500多亿的40%,如果考虑到社会零售当中超过60%是石油、电力、餐饮住宿消费,“双11”对传统零售的实际影响要大的多。2012年11月11日,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
中国在线零售对传统零售的冲击,必然会远远超过美国。中国在线零售将走出自己独特的发展的道路,并且将深刻零售关联的整个产业链!无论是品牌商,还是零售商们,都需要重新思考中国零售与在线零售的发展趋势什么?中国产业链的升级方向在哪里?自己在这个零售革命的时代里,应该发挥什么样的角色,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价格战一定是不能代表电子商务未来趋势的。
最后套用马云说的一句话结尾: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