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品的内涵,远超过书店,包括商场、零售、餐饮、品酒、文化活动
一座城市的气质在于书店。
全世界的书店都活得很辛苦,诚品凭什么笑到现在?多数人去诚品,多半是当成一种享受,接触愉快的空间与气氛,确实不见得是纯粹为了买书去的,诚品创始人吴清友因此强调,诚品不只是书的交易场所。
大陆很多上市公司对于每一分获利都斤斤计较,但又有谁愿意像吴清友一样,忍受长年亏损,做出一个世界级的文化地标?今天的台湾,如果少了诚品的真实存在,不只是大陆游客、香港游客少了一个朝圣的地方,而是少了灵魂。
台东是岛内最贫穷的一个县,台东人收入只有台北人的一半,相当于三、四线城市的水平。《海角七号》、《赛德克巴莱》导演魏德圣曾经告诉我说,“偌大的台东,甚至没有一家首轮院线电影院。”
破落台东人的心灵,却从诚品进驻的那一刹那,开始富足。三年多来,台东市区博爱路上的诚品,成了全台东最具人气的商圈,就像台北西门町、北京三里屯,总是挤满了年轻人。虽然书店本身不赚钱,但看在吴清友的眼里却是满足的。
台湾人都知道,吴清友是一个“习惯亏钱的企业家”。美国管理大师Peter Drucker明言,不赚钱的企业,是罪恶的,但吴清友却始终不同意这道理。全世界的人现在也都知道,要害一个人,就叫他去开书店,但早在二十多年前,吴清友就深受其苦,毕竟诚品创立的前十五年,都是不赚钱的。
台北101旁的信义诚品,是诚品在台湾的旗舰店,四万平方米的空间,如今每一天的租金就要20万人民币,一年下来是7300万人民币,连大集团都很难支应。吴清友的聪明做法是,让诚品当“二房东”,除了书店本身的一万平方米之外,三万平方米作为商场,全都租出去给其它品牌。由于诚品是人潮的代名词,时尚精品、高端餐厅,全都乐于与诚品作伴。商场是一个娱乐环境,书店却是文化环境。我们可以直白地说,诚品“书店”其实是不赚钱的,靠“商场”才获利,目前商场的营收早就超过书店,分别是六成、三成的比率。
吴清友一直想创造一个上流的消费环境,对基层的消费者来说,到诚品购物,确实感觉自己又上了一个档次。“我在诚品”,绝对比“我在太平洋百货”让人听得舒服,现在每年有1.2亿人次消费者造访诚品,可以说是全世界人流量最大的书店之一。
如今的诚品确实不只是书店,是一个可以“让人体验生活美学的创意生活空间”。诚品以前单做书店的客层很简单,如诚品英文名“eslite”,就是高端知识分子,但现在走向商场的复合式型态经营,顾客走向多样性,从学者到家庭主妇都有。所以如果拿中国的光合作用书店来与诚品相比,就实在太低估诚品了。要拿北京的三里屯Village、上海的港汇广场,用这些一流商圈的购物中心来与诚品较量,他们才是同一个量级。因为诚品成功的关键,就是汇聚人气,台东就是最好的例子。好比一个新网站,势必要冲出流量,才能讨论如何商业模式与盈利,吴清友很早就懂得这个道理。现在的诚品,就是人潮的同义词。在台湾,任何一个城市开发新商圈,要找来人潮的话,第一个想到的对象就是诚品。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