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诚品一直在与娱乐化、贵族化拔河。诚品商场希望赚钱,但为了不过度娱乐化,因此不会引进LV、GUCCI等奢侈品品牌,诚品书店希望塑造精英文化,但就连中学生、小学生、甚至是从不读书的人,都找得到自己喜欢的书。现在不仅是互联网上卖的书,诚品有卖,而网上没有的高精端的书,诚品也有卖,甚至品类齐全得让人瞠目结舌。比如在诚品敦南店,有整块区域是划分出来卖艺术设计相关书籍,包括很难得一见的进口书目,信义店有超过100平的地方都是划分为日本书籍的区域,用白色主调划分,但真正会买日文书的人有多少?用渠道最着重的“平效”数字来计算,肯定是不适合的。我认为,卖书营业额很小,但环节却很复杂。从进书、上架、服务……整个流程其实很琐碎,而上千平米这么大的店面要室内设计、塑造品牌、氛围营造,都是很大的学问。苦尽甘来,我们现在千万别以为诚品是一家书店,诚品其实是一个品牌。虽然诚品是台湾书店的状元,甚至可说是台湾书店的同义词,但其实诚品的内涵,远超过书店,包括商场、零售、餐饮、品酒、文化活动,这些都是非台湾人不知道的诚品。
诚品书店不赚钱的原因,跟全世界书店都一样。你我在台北都看得到,逛诚品的人很多,买书的却很少,吴清友也早就习惯了“提袋率”很低,在他口中,很多人一周来诚品两三次,每次待上一两个小时,但这些人一两年,可能也只在诚品买一两本书。但吴清友没有被网络打倒,台湾也有博客来等低价卖书网站,一本书只要定价的七到八折,但在诚品,买书却几乎没有折扣。“诚品主要是推广阅读,当然还是希望读者可以摸到实体的东西。”吴清友说到他的坚持,绝不因电商打击而松动。
事实上,台北从1970年代以来,有一条盛极一时的重庆南路书街,商务印书馆等重量级书局聚集于此,发生强大的磁吸作用,吸引了上百家大小书局到此设立。但近15年来,这些书店陆续关掉七成,剩不到30家继续苦撑。这看得出来,就算在读书人众多的台湾,书店也还是不赚钱的生意。诚品也确实做了很多亏钱的事。诚品在台湾有两间儿童馆、两间文具馆、五间音乐馆,这些都是肯定亏损的业务。童书,是平板电脑第一个会杀死的传统媒体,平板上的可爱玩偶会动、会说话,还可以碰、还会讲英文,小朋友太爱了。文具,低价化早就是趋势,诚品如何跟路边文具店竞争,一支一百元的笔,销量肯定输给一支一元。音乐,更不用说了,网上下载音乐当道,谁还去店面买CD?尽管台北的画廊一家家倒闭,但诚品画廊始终存在,尽管一度画廊面积缩小,但诚品画廊还是诚品的象征之一。
诚品每年还举办500场演讲与展览,多数是不收费的。在台东、宜兰、屏东等偏远乡镇,诚品书店还做了好多部移动书车,开到山里头,让小地方的小朋友,也有书可看。吴清友确实是傻瓜。在这些店面、项目开张之前,营运企划书上头,根本无法估计何时才能回收,甚至无法算得出多少效益,换了别的董事会与股东,肯定都会否决这些展店计划。尤其诚品店面都是开在闹区,租金都是天文数字,吴清友没有房、没有地,却撑了下来。
“开书店很简单,开一家诚品却很难。”这是吴清友的名言。十多年来,中国各地都有开发商捧着钱,上门求诚品到大陆开店,各地方政府的接触也始终都没少过。但直到2010年,诚品才确定要在苏州落脚,在2014年才会正式开幕。比起富士康等宝岛老乡,几个月就可以在大陆建起一座五万、十万人的工厂,一间仅仅一两万平方米的诚品,却要耗时五年之久筹备。更直白地说,如果在大陆开放加盟,诚品很容易遍地开花,势必可以赚到快钱,但我们却看到,吴清友的西进脚步,踌躇了十年之久,苏州之后的扩点计划,也还在小心规划。
最近一年,前微软、NBA中国区总裁、德福投资合伙人陈永正,让德福取得台湾诚品书店一成的股权,并且协助诚品在大陆拓点,成了诚品进军大陆的幕后推手。包括在首都北京,陈永正都在替诚品物色好的进驻地点,至于在苏州,诚品新店预计到了2014年上半年会开幕,现在整栋大楼正在如火如荼兴建中。
在我感觉,独立书店与连锁书店,因为诚品的诞生,变得没有那么泾渭分明了。书店这上千年的老生意,也因为诚品的创新商业模式,给了全世界启示。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