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排名的地方就有江湖。
刷榜疯狂生长,有人视为“移动互联网里的地沟油”,有人却雄心勃勃要把这门生意做大。
在北京市海淀区北五环外一处创业园区的旧办公楼里,记者见到冉耀宇,30多岁,身材微胖,看起来精明却不失热情。走进一个满是积灰和碎砖块的隔间坐定后,冉耀宇在办公桌上翻出了他的名片递给记者,并强调:“顶当互动,刷榜行业的领跑者和祖师爷。”
冉耀宇是顶当互动广告有限公司的核心创始人之一。顶当互动在2009年注册成立,最初只是一个五六个人的小作坊。做刷榜之前,一直在做网络营销,包括在论坛发帖灌水、写企业软文、在电商平台上刷好评等,也因此积累了众多客户资源。
“我们其实也有一些阳光的广告业务,但是当时PC端的正规广告代理,毛利不到20%。而做刷量业务的毛利可达40%-70%,所以这是我们最初主推的业务。”冉耀宇说,2010年之前,其PC端刷量的业务销售额一年达8000万到1.2亿元。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PC端的销售额和利润都在下降,到2011年其业务下滑了40%。转型势在必行。
随着苹果2008年推出应用商店,冉耀宇和他的团队接触到越来越多应用软件。他们发现这些APP在推广时各大榜单的排名起了关键作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下载量。
2010年顶当互动开始尝试APP刷榜业务。“刚开始,很多公司比较抵制。”冉耀宇说,“我们拿自己开发的应用软件的刷榜给他们看,看完后他们开始尝试小金额的操作,尝到甜头后开始签一些合作。当时的客户数虽然很少,但是毛利很高,能达到80%。我认为这个谈不上道德范畴,这就是一种商业操作。”
三万残联编外人员
刷榜是“劳动密集型”业务,人力成本占整个运营成本的30%—40%。
很快,冉耀宇发现“小作坊”式的操作无法持续,“我们没有名气,很难赢得客户信任,结款上也出现很多赖账”。因此,2011年6月,顶当互动合并了另外两家在互联网上刷流量的工作室,开始公司化运作,“我们是可以开发票签协议的,正规向国家纳税”。
规模化之后的顶当互动以App Store刷榜作为公司的主要业务,配备了6个核心技术人员,另外负责监控和调节系统的运营团队有6到7人,负责客户的销售团队有2到3人。目前,顶当互动的刷榜业务核心团队有20多人,在冉耀宇看来,刷榜是一种“劳动力密集型”业务,其中人力成本占整个运营成本的30%—40%。
顶当互动在核心团队之外建立了将近3万多人的编外团队。“我们的编外人员是全国残联的资源,从2009年开始就陆续在积累。他们刚开始接一些投票业务,网络水军和微博的业务,分布在全国各地。”对于这部分编外人员,冉耀宇称有专门的ERP系统进行管理。实际上,每个兼职人员按照每个月的业务量来算,平均收入仅为1000到3000元钱。
除去人力成本,还有50%—60%的账号和销售成本,以及10%—20%的坏账。硬件则被冉耀宇算在公司成本里,不计入具体项目,其实硬件基础都是从2009年开始做刷量时积累下来的。因此,做刷榜的实际成本并不高。“有人、电脑、服务器、VPN账号、IP和银行卡,刷榜就是流水化操作。”
在冉耀宇看来,规模化运作,更重要的是为了结款顺利,也让刷榜业务看起来“更可靠”。他还请了专门的律师事务所来做法律咨询,与客户签订保密协议,如果泄露了客户信息,公司需要赔偿10万元。“打死也不说”是刷榜行业固守的职业道德,刷榜公司都拒绝透露任何服务过的客户名字。
对于刷榜可能带来的下架风险,冉耀宇却有意轻描淡写。根据顶当互动的刷榜合同,如果有应用因为顶当的刷榜业务而被下架,公司将赔偿100万元。“我们跟苹果有沟通,如果苹果下架我操作的产品,要对我进行赔偿,所以我们才敢肆无忌惮地这么操作。”
目前,顶当互动的累积客户超过300个,月销售额达500万—600万元。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现在刷榜业务的毛利开始降低。“最开始榜单前10名能卖到4万元以上,现在前10名能卖到2万元已经很不错了,但即便这样我们还是有利可图的。”冉耀宇说。
苹果排名规律可循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苹果不管怎么变化,总有规则可循。
老孙是一个密切关注刷榜动向的互联网从业者,他在微博上的账号@AppStore刷榜那些事儿备受关注。他用一款叫APPFigures的软件天天监测国内APP应用的排名曲线,曝光过很多开发公司。他视刷榜为“移动互联网里的地沟油”,并称如今中国区榜单的前50位至少有一半在刷榜。
刷榜在技术上其实没有难度。登录一个苹果iTunes账号,在应用商店进行下载,然后更换计算机IP地址换另一个账号再进行同样操作。由于在美国区注册需要绑定信用卡,在中国区不用,因此中国区账号很容易泛滥。
如果同一个IP地址下载过多的应用和做过多评价,苹果就会认为这个IP有作弊嫌疑。所以,刷榜的关键是拥有多个iTunes账号,刷榜时更换不同的IP,而采用VPN更换IP是个省时、省力的做法。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