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四:面临理念阻碍
多年以前,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天才”萨尔曼·可汗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上初级中学的表妹经常会问他一些数学方面的问题,当他通过在线聊天软件、电话等给予解答后,不久又会有其他亲戚或朋友问到类似的问题,一遍遍重复的解答让他不胜其烦。于是,可汗尝试用浅显、通俗的方式,把自己的数学辅导材料做成一些简短的视频放到网络上共享,没想到一下子受到众多网友的热捧。这件事给了可汗极大的触动,他干脆辞掉工作,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在线教育平台——可汗学院,除了延续那种短、平、快的课程特色外,可汗学院还整合了海量的各科学习资源,形成了一个真正的资源库。
可汗学院运用的是典型的云教育模式。到现在,可汗学院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学员数量超过1000万名的大型网络教育平台,并在美国的许多学校推广,有了它,学生可以不用去上课,传统的教学方式呈现“翻转式颠覆”。
“这种先进的教学模式看上去很美,但真要‘复制’到中国来,可能还要面临许多阻碍,例如理念问题,如何让网络取代教室,至少目前还很难达到。”一位网络教育分析师说道。
难题五:管理运营问题多
事实上,可汗学院的教育模式在中国并不乏“模仿者”,不仅从专业的网络教育机构,甚至如新浪公开课、腾讯微讲堂等门户网站的教育频道,都可以看出可汗学院的影子。
“与此同时,各种弊端也就显现出来:门户网站有着大量的用户基础,它们很容易将用户导入到自己的教育产品,但是由于它们没有实体教育经验,所以更多的采取平台模式,以避免教学管理上的风险,但网络教育还并不是门户的业务重点,所以难有发展;而专业的教育机构,往往考虑独立开发自己的线上教育产品,虽有教学资源和授课经验,但必须要解决用户问题,如果没有大量的用户,根本不可能运营下去,因为它的投入成本非常高,相较面授培训的投资回报率太低了。”韩建光表示,如何在管理与运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是令许多云教育开发者很头疼的事情。
和君咨询集团高级咨询师侯瑞琦也表达出类似的观点:“尝试者一批又一批,成功的没几个,失败的倒是太多了。”
难题六:缺乏应用实例
云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解决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问题,因此如何走出理论阶段,让云教育不再成为“浮云”,已成为业界谈论最多的话题。
虽然各种理论“看上去很美”,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到底是怎样的呢?对此,金智教育首席技术官陈滢坦言,云教育目前并未真正被大多数院校所接受,相反很多院校对它是十分排斥的,云教育走进校园,缺乏典型应用。“在美国的许多学校,都有一个主管信息化的副校长,他们能够对学校内部的流程、结构、治理框架等有一个很好的把控;中国虽然现在也开始有了这样的主管信息化人员,但他们的话语权不大,很容易被忽视。”
“云教育走进校园,从我们目前看到的情况来分析,在推进过程中会有一些障碍,懂这行的人越来越多,这些障碍也将变得越来越小。”陈滢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