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刊究竟是做给谁看的
“企业文化是多维度的,是通过时间积累和市场选择后的结果。内刊是一种让企业文化显现的方式。” DC国际建筑设计事务所总裁平刚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很多老板对自己企业内刊的要求很简单也很难:要好看,也要花钱少。因此电子杂志等新媒体成为了内刊的新载体。
对中建四局上海分公司的程玥月来说,每一季度的内刊是她主要的工作之一。她和同事所制作的内刊并不是纸质印刷品,而是电子杂志。这种更加新颖的形式除了可以加入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外,其制作成本也更加低廉。
每一季度的内刊都会有一个主题,最新一期的主题是新进员工实习期结束后的总结集锦。“这期内刊反响不错,不仅领导喜欢,还比较受同事们的欢迎。”程玥月说。因为受到各方的好评,公司还将电子内刊中的精选内容做成海报,张贴在宣传栏上。
程玥月告诉本刊记者,中建四局有一个通讯员体系,即每个部门会专门指定一名员工为通讯员,负责收集整理关于本部门的信息,向内刊供稿。在内刊上刊载的这些信息都来自于公司每个部门的通讯员。
每隔一段时间,程玥月还要将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汇总,上报给集团总公司。“到了总公司层面,形式更丰富了些,除了每一季度的实体刊物外,还有报纸和网站。”她说。
上海大众的内刊,更类似于内部通讯,以邮件的形式传送到每个人手中。内刊的内容除了跟企业相关的内部信息通报,还有关于健康、保健的信息汇总。
“每月都会有一到两份,内容也不多,有的只有一两页。”张静波说。
在欧莱雅的中国总部,内刊的形式也差不多是如此。
苏勇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为了让员工喜欢,内刊可能更需要独特且贴近员工生活的内容。“比如哪个员工的孩子考上大学,在内刊上你登一登,或许效果就很好。” 他说。
企业内刊通常都会面对定位的困惑:刊物究竟是做给谁看的?
“我们的内刊主要是给客户看,至于我们的员工自己看不看内刊,我其实并不清楚。”平刚说,自己的企业规模并不太大(100人左右),比起企业内刊,有更好的交流方式。
平刚公司的内刊名为《东建西筑》,每季度一期,印刷量为1000册以上。内刊主要内容为公司一些作品的介绍、员工风采、平刚个人的履历等等。而平刚自己,就是内刊的主要负责人。
《东建西筑》也会转载一些网络上的文章,并放在公司的官方网站上。同时,在刊物中印着“此刊为内部刊物,仅供交流,不作任何商业盈利”的声明。有一次,一位作者在他们官方网站上看到了自己的文章,就在微博上给他发了私信,说平刚的内刊抄袭了他的文章。平刚很快联系上了作者,特地打了个国际长途电话,向他说明情况并支付了稿费。
除了寄给客户,平刚还把内刊用在企业招聘的时候。在他看来,内刊可以让别人更加立体地感受到企业的风格。
上海好饰家的内刊,更类似于给顾客的宣传手册。公司并没有单独给内部员工阅读的内刊。文兴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内刊的内容一般是结合当下流行,介绍某一种装修风格,同时会推荐与主题相符的装饰材料。每一季的内刊会在好饰家门店免费分发给顾客。
企业培训:内部沟通的新平台?
张静波介绍,上海大众新员工一进入公司,首先要进行为期半年的德语培训,这其中也包含了对大众的理念、企业精神的传达。跟工作相关的职业培训,种类也很多,比如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培训,等等。
这些培训结束之后,还会拿到上海大众内部的培训结业证书。除了对新员工的德语培训以外,所有培训都是自愿参加的。
从2012年起,上海大众的员工内部培训增加了新的内容——向别的部门同事介绍自己部门近期的工作概况,以增进相互的了解。“公司太大,不同部门之间交流很少。因为了解不够,部门间的沟通上有些问题,在需要协调的时候会产生一些摩擦。”张静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