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的“认知落差”
在回国之前,徐南和张笑都曾认为,中国市场前景更大,会更有利于职业发展或创业。
但他们慢慢发现,自己可能想错了。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13年《国际人才蓝皮书》显示,近5年来,回国的留学人员达到近80万人,接近前30年总和的3倍。特别是2012年,留学人员回国数量达到27.29万人,同比增长46.56%。
回国人流之大,超出了许多人的想象。这些当初奔赴异国他乡的学生,飘洋过海归来之时,不得不面临一个与他们有着相近经历和竞争力的群体。徐南感慨说,留学生“一抓一大把”,可一些好公司一年只招20余人,大多录取的是国内名校的学生,如果留学回来的,除非来自常青藤院校,否则很少会被录取,“好几千人竞争,只录取几个人”。
于娜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一点。于娜毕业于北京大学韩语系,随后到韩国首尔大学读新闻专业,“我每天都投10多份简历,每周大概有四五个面试机会,但是面试之后再有反馈的就很少了。求职季马上就要过去,我只收到了两三份offer(即录用通知——记者注)。”
每天坐在电脑前的徐南,同样经历着“撒网式”海投的挫败感:“我大概投了三四十份简历,但是几个月过去,我还没有收到一个offer。”
张笑参加过多次面试。不过,他多次遇到面试官“刁钻”的考问:“从海外留学回来的人普遍辞职率很高,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会不会也很快就辞职了?”
张笑坦言,一些留学生确实存在这类问题。因为他们多年生活在国外,自我意识比较强,对薪资要求比较高,喜欢自己出去闯荡,更容易跳槽或创业。
另一方面,更多企业尤其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留学生及国外院校的认知与实际情况尚有不小的落差。
于娜参加过一次国家部委的面试。“面试官知道我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就直接告诉我,他们不招收留学生。”她感到很沮丧。
随后,另一家部委下属事业单位的面试也是一波三折。经过历时近两个月的笔试、面试,最后只剩下于娜一人,但是,单位最后也没有录取她,只是告诉她“不太合适”。
这位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女生,常被面试官认为硕士学历背景不够硬。“他们通常认为,欧美留学的比较厉害,韩国教育不够好。”于娜说。
吴小姐毕业于世界排名前20、英国排名第3的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但这样的尴尬同样发生在她的身上。
“国内大多数企业都不知道我们学校,多数人以为是个三本院校,这让我觉得很尴尬。”吴小姐说,国外一些知名度很高的院校,在中国没有得到它应有的待遇。另一方面,一些去国外读书的学生,在国内的基础较差,出去只是混文凭,“鱼龙混杂,让留学生整体贬值”。
被暂时收藏的理想
回忆人生十字路口“走出去”的决定,这些年轻人无不怀有憧憬。但在求职路上,这些留学归国的年轻人与国内的同龄人相比,要适应久违的国内生活,还要同样面对户口、住房等现实问题。
北上广不仅吸引着国内毕业生,也成为了留学归国人员的首选地。不过,在这些城市的户籍壁垒面前,这些喝过“洋墨水”的年轻人不得不逐渐妥协。一纸户口让很多接受了多年国外教育的人,向中规中矩的国企和事业单位聚集。
多位留学生告诉记者,与国内毕业生一样,他们的梦想如今只能暂时收藏起来。不少人选择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努力挤进体制内。
吴小姐经过几个月的求职,最终进入了一家国企所属事业单位工作,月薪6000元左右,“北京户口,给我一种安全感”。
“有的国企或事业单位,工作缺乏激励机制,做多做少差别不大。”她告诉记者,自己可能会考虑跳槽到外企工作,“那里的工资大概有我们的一倍,之前主要受现实所迫,为了户口才在这里工作的。”
已工作两年的张笑,在入职之初选择了一家国企,月薪与吴小姐相同。“有了北京户口才能在北京买房子啊。”张笑说。
不过,他表示,自己可能马上就跳槽了,“已经有公司在挖我了,还是想自己创业去干事业”。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像他们一样顺利。于娜最终还是没能解决户口问题,现在就职于一家规模800多人的广告公司,月薪5000元。“好在,公司解决住宿。”于娜很知足。
不久前,一家咨询公司给了徐南求职之旅的第一份offer。但他认为,“平均6000元的月薪比预期稍低,不太满意”。薪资水平低,是一些海归留学生的共识之一。
户口、薪资,现实让一些海归留学生感觉茫然。
“日复一日,做着重复的‘体力’工作。”在吴小姐看来,虽然在办公室上班,但是,她付出的并不是“脑力劳动”。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